康健雜誌

張靜慧

2018年4月8日 下午2:00

「醫生你結婚了沒?生小孩了沒?」70多歲的伯伯看診時突然這麼問,還摸醫生的手、摳她的掌心。他太太連忙致歉,說先生以前不會這麼沒禮貌。他的醫生、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並沒有被嚇到,因為她知道伯伯得了失智症,「性格改變,行為失控」是症狀之一。


蔡佳芬說,大家熟知的「失智症十大警訊」,是以阿茲海默症為原型,它先從掌管短期記憶的海馬迴開始發生病變,因此健忘(尤其是忘記剛發生的事)是最先出現、最主要的症狀,但後來醫界陸續發現數十種類型的失智症,如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因腦部發生病變的原因或部位不同,一開始不一定表現出記性差,甚至沒有明顯的記憶力問題。「記憶力還好,也可能是失智症,」她提醒。

哪些症狀容易忽略?

1.哭哭笑笑,情緒起伏大

患者會因為小事,甚至無緣無故高興、難過或生氣,情緒變化大,旁人難以理解。

一位失智症患者家屬說,有一年家族掃墓,其他親戚比他們家早到,結果爸爸非常生氣,雖然習俗是有「先掃墓的人會帶走祖先庇佑」的說法,但爸爸氣到後來都不理親戚,實在有點過頭了,但他當時並沒有想到可能是失智。

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蔡玲貞的媽媽10年前失智,她回想,媽媽一向好脾氣,可是那陣子會沒來由地生氣或哭泣,家人都不知道她怎麼了。

有些患者則會出現妄想、幻覺,比如覺得有人在飯菜裡下毒、配偶外遇、牆上有蟲在爬、看到不存在的人等,但其實都沒有。

蔡佳芬說,如果家屬不知道這些症狀都可能是失智症所導致,很容易解讀為心情不好,或是以為是其他的精神疾病,甚至誤以為他們是故意的,因而錯失了及早發現失智症的時機。

2.性格改變,凸槌舉止不斷

本來愛乾淨的人變得不愛洗澡;以前注重打扮,現在卻很邋遢;內向木訥的人變得多話,甚至常說黃色笑話;問陌生人「你怎麼這麼胖?」各種奇怪、不合常理的言行舉止,有可能是失智症來敲門。

3.日夜顛倒,生理時鐘混亂

因腦部病變,失智者可能夜裡睡不著,起來遊走,說要出門、要上班,白天卻昏睡不醒。黃昏時特別躁動、坐立難安(黃昏症候群)。

蔡佳芬說,老人的生理時鐘本來就會前移,變成早睡早醒,也容易失眠,因此這個症狀易被忽略。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說,失智的症狀常藏在生活細節裡,比如常忘了關瓦斯、囤積一堆藥忘了吃、煮飯時外鍋忘了放水、重複買同樣的東西(如衛生紙)等,「可是很多子女幾個月才回家一趟,常常沒有注意到父母的變化。」

「爸媽是不是變得跟以前不一樣?這是關鍵,」蔡佳芬強調,任何一個不一樣的點,都可能是失智的蛛絲馬跡,比如媽媽本來廚藝好,現在卻只會做簡單幾道菜;爸爸以前天天洗澡,但現在身上常臭臭的。「雖然每天都進浴室,但進浴室不代表有洗,洗了也不代表洗乾淨。要了解長輩,才能發現變化。講得出來哪裡不一樣,其他的就交給醫師診斷。」

準備多套劇本,順利帶長輩就醫

然而失智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不會主動就醫,此時就靠家屬的本事了,比如去找幫長輩看慢性病的其他科醫師,請他們開口讓長輩轉去精神科或神經內科。

蔡佳芬說,如果騙、拐、哄都不奏效,只好等待時機,比如當長輩感冒、頭暈、頭痛時跟他說:「我認識一個醫生很會看這種病,我帶你去。」或者因其他原因住院時,請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醫師來會診。


血管性失智症

常是中風的後遺症。可能有情緒憂鬱、失禁、吞嚥困難、走路不穩等症狀。


路易氏體失智症

早期症狀可能是睡眠障礙、幻覺,也有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如步履不穩、顫抖、動作緩慢。診斷不易,在死後解剖腦部,將組織染色後才會看到路易氏體沉積。


額顳葉型失智症

病變發生在額葉、顳葉,症狀包括性格改變、行為不合常理、重複同一動作、語言能力退化等。


巴金森氏症失智症

先罹患巴金森氏症,後來腦部病變惡化,出現失智。

懷疑長輩失智該掛哪科?

可掛「記憶門診」,或神經內科、精神科中專長失智症的醫師。也可上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網站查詢(www.tds.org.tw),點選頁面左側「失智症診療醫師」查詢推薦名單。


資料來源: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