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博觀點】青年願為台灣或台獨而戰?

檢視相片

作者:黃奎博(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最近有一個全由中央政府出資的基金會公布一份委由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民調,在全台灣(不知是否包含金門、馬祖)39歲以下的成年人之中,有70.3%的受調者說,若中國大陸武統台灣,受調者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

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全台灣(包括金門、馬祖)20歲到39歲的人口數約為7百萬。換言之,根據前述的民調,可能有將近5百萬的青年願意在中共武力犯台時,為(保衛)台灣而戰。

該基金會還提到台灣年輕人的「天然獨」就是「反統一」。其實政治或國族認同沒有天然的,都是後天經過政治社會化而形成的,「天然」那樣的講法不足信。

姑且不管這種「天然獨」的無端政治語言,值得嚴肅討論的是,如果那份民調數據有其信度與效度的話,那些在台灣遭受中共武力攻擊時願挺身而出的70%青年受調者,或者與他們信念及行動一致的39歲以下青年,他們的表現怎麼會那麼突出?台灣的納稅人應可在政府資訊公開透明的情況下,檢視這樣振奮人心的消息來源。

讓我再重複一遍這裡要談的主題:根據政府出資的基金會最近所做的民調,全台灣有約5百萬、39歲以下的成年人,願意在中共為了統一中國而出兵攻占台灣時,為(保衛)台灣而戰。

認識民調迷霧

實情真的會如此嗎?從新聞報導裡,尚未能知該問卷中有沒有提供受調者一些重要的前提,例如為什麼中共會對台動武?外力介入台海局勢的可能性、形式與後果是什麼?遑論會影響到回答結果的問題排序與內容也都還不清楚,而受訪者在電訪中所表達的作戰意願,和在實際戰爭中所呈現出的行為是否一致,也難以證明。對於不熟悉民意調查的社會大眾而言,這些或可泛稱為「民調迷霧」。

從民調技術而言,前提單純就是中共想要武統台灣,然後問受調者會「為保衛台灣而戰」、「為台灣而戰」或「為台獨而戰」,就很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此外,這樣的問法,可以測驗受調者有多少比例是反對在沒有特殊前提下中共欲武統台灣,但面對中共「文統」或「經統」時的狀況就看不出來了,而且也看不出願為台獨而戰的青年比例。

就假設問題問的是願不願意「為台灣而戰」好了。一般而言,「為台灣而戰」的比例還是會比「為台獨而戰」高,因為願意為台獨犧牲的人應該比願意為台灣這塊土地犧牲的人來得少。

如果問題前面加上「因為宣布或推動台獨」這個前提,再問受調者願不願意在中共入侵時「為台灣而戰」或「為台獨而戰」,根據過往經驗,回答願意的受調者人數將大幅下降,有些民調甚至顯示全台灣只有約17%的受調者真正願意作戰。

同樣重要的是,還有三個重要前提也必須納入討論。第一、認為中共人民解放軍會對台動武的可能性,第二、認為美國會以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第三、台灣在戰爭之後的結果。

首先,如前述,若提示受調者中共動武的可能性,再問受調者願不願意在中共武統台灣或因為台獨而導致中共武統台灣時,「為台灣而戰」或「為台獨而戰」,回答願意者的比例應該會低一些。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研究員陳陸輝和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牛銘實在2016年的研究,愈支持台獨的受調者就愈不認為中共會武力犯台,而且愈認為美國會出兵護台。這也導致了為數不少的支持台獨群眾中,更加放心的在平日或受調時表達台灣獨立的聲音。在同一研究中,那些不支持台獨(無論如何都不支持的)與未表態的受調者占36%,多數認為只要台灣宣布獨立,中共一定武統台灣,而美國不會幫台灣。

解放軍會不會攻打台灣,只有問習近平才知道,但「料敵從寬,禦敵從嚴」,亦即對敵預判要盡量納入可能性、不心存僥倖,防禦敵人則要採最高標準,這是兵家常識。眼見解放軍整軍經武,中共當局也從未宣布放棄武力犯台,但支持或傾向支持台獨的民眾中,卻有頗大比例是「料敵從嚴」(用很嚴苛的條件去推定中共犯台的意圖),真是奇怪。

美國真的會出兵護台?

其次,若僅提示受調者美國介入的可能性,再問受調者願不願意在中共武統台灣或因為台獨而導致中共武統台灣時,「為台灣而戰」或「為台獨而戰」,回答願意者的比例應相對略高。

根據過往經驗,有相當比例(大約在4成到5成之間)的台灣民眾認為美國會前來幫忙,尤其是傾向台獨(不接受中華民國)者。更別忘了,2007年8月,前總統陳水扁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還誤導民眾,主張「依照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美國有義務協防台灣」。所以無論戰火是否因為台獨而起,只要民眾相信美國會來助戰,回答願意為台而戰的受調者人數通常會比前面那個狀況來得高,但應該也不至於到7成之多。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教授薩特(Robert G. Sutter)曾在情報部門與美國國會服務多年,認為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美國出兵保衛台灣的機率很低,不會像一些台灣民調顯示的那麼高。2007年12月,時任駐美代表的吳釗燮則指出,依據《台灣關係法》,美國並無義務出兵協防台灣。去年初,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指出,有58%的美國受調者支持為幫助盟邦而對抗中共,但台灣究竟是不是美國的「盟邦」,美國又將以何種方式對抗中共,都不清楚。

所以,美國究竟會不會冒著與中共兩敗俱傷的風險,如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16年研究結果般的「慘勝」一場台海戰役呢?美國法律沒有規定要出兵協防台灣,政治領導人也從未清楚表明會以軍事行動助台,倒是反而台灣方面有不少民調顯示民眾對美國出兵保台的信心,真是奇怪。

最後,就常理而言,若提示受調者台海戰爭對台灣這塊土地所帶來的影響,再問受調者願不願意在中共武統台灣或因為台獨而導致中共武統台灣時,「為台灣而戰」或「為台獨而戰」,回答願意者的比例應該會低一些。

美國外交家、科學家、慈善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謂,「沒有好的戰爭或者壞的和平」(There was never agood war, or abad peace.),唐朝詩人李白的《關山月》則說道,「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些都說明了戰爭的可怕。台海戰爭之後,不管中國大陸受到的損失如何,台灣的重要政軍經濟設施極可能受到嚴重破壞,遑論人民生命與個人財產的損失。絕大多數的戰爭不是在電腦螢幕前動動手指便殲敵於千里之外,更不是科技製造出來的數位遊戲槍砲音效,而是破壞、恐懼與死亡。

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這是我們對可能的台海戰爭應有的態度,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對方連發動戰爭的念頭都不要有,願意改以和平方式協商大局。前述的民調問題,正好可以刺激受調者思索導致台海戰事的各種原因;但若受調者或解讀者只誓言為(保衛)台灣而戰,不思戰爭的前因後果,那就奇怪了。

總之,台海兩岸無論在什麼狀況下兵戎相見,都是不幸的事。我想強調的是,在台灣的相關民調中,要不要為「保衛台灣」、為「台灣」、為「台獨」而戰,是個很重要的區分點。再者,如果因為台獨而引發中共對台強制措施,則解放軍入侵、美軍介入、戰爭對台的負面影響等三個可能性,分別以及聯合起來將會使受調民眾在回答問題態度上有所差異。

若沒有提示前面這些可能性(就如新聞迄今所示),台灣民眾受調時願意挺身而戰反抗中共的比例或是最高的,但這卻是極不符實際現況的調查結果。

在台灣,這些民調的結果會有帶領風向和影響兩岸關係的可能,施問者與解讀者要有責任感,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