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8年入宮登基為帝,到1924年“北京政變”被馮玉祥派鹿鍾麟趕出皇宮,期間這16年,溥儀在紫禁城內度過了他整個童年以及少年時光。

作為末代皇帝,溥儀身上充滿了神秘色彩,世人都好奇他的帝王生活究竟是怎樣度過的,他又享受過哪些常人無法企及的殊榮。溥儀在回憶錄裡說:“每日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莫過於吃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皇宮裡的皇帝和後妃們到底是怎樣吃飯的吧!

首先,皇帝吃飯有特殊的稱謂,就是我們熟知的“進膳”,而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從傳膳到進膳,中間則是一個冗長繁瑣的過程。

皇帝喚一聲“傳膳”,身邊的御前小太監就像復讀機一樣,向守在養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監同樣說一聲“傳膳”,然後殿上太監再把話傳給立在養心門的太監,而養心門太監再傳話給侍奉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總之,皇上說了句“傳膳”後,要經過多個大小太監的口,一道門一道門傳到御膳房,然後御膳房再派出幾十個統一著裝的太監,抬著膳桌,捧著食盒,列著隊,浩浩蕩盪把御膳送進養心殿。御膳房的太監只能到送到明殿為止,然後由皇帝身邊的專職小太監接過餐具和食物,在冬暖閣放桌擺宴。

皇帝用膳,要放滿7張膳桌——各色菜餚佔三桌,點心米粥佔三桌,外加鹹菜一桌。而且餐具也有講究,平常時節用的是繪有明黃金龍圖案、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瓷器,冬天用的則是下面盛有熱水的銀器。而且,每一樣餐具,無論碗碟,裡面都有一個銀牌子,用途眾所周知——防止有人在御膳裡下毒。並且,正如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御膳送來之前,確實都要經過一個太監一一嚐過,這就是所謂的“嘗膳”。

當皇帝要落座了,又會有一個小太監喊道:“打碗蓋!”然後就會有四五個小太監上前把所有菜品上的銀蓋子都取下來,放到統一的大盒子裡抬走。這個時候,皇帝才可以真正用膳了。

大家最感興趣的可能會是“皇帝一頓飯吃多少種菜”、“皇帝每天都吃哪些菜品”。溥儀說他每餐大概有三十種菜品,即便是早餐也是如此。而隆裕太後(光緒的皇後、慈禧的親侄女)每餐的菜品卻有上百種,這是承襲了慈禧太後的排場和習慣。

至於這上百道菜都是什麼,就無法一一列舉了,總之,你能想到的都有,皇帝太後想吃什麼就有什麼。

這麼個吃法,一個月要吃掉多少菜肉,花掉多少錢呢?對此,宮廷檔案裡都是有明確記載的。以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為例,年僅5虛歲的溥儀一人就“吃”掉了810斤肉,150隻雞,90隻鴨,而隆裕太後的分量更是溥儀的三倍之多。溥儀加上他的5位母親(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後妃們),一個月共計用掉了3960斤肉,344隻雞鴨,花掉3152兩白銀。而且這些都還只是“分例”,另有“添菜”,而且“添菜”要比“分例”還多得多。

宣統二年九月的添的肉是31844斤,雞鴨4786隻,豬油814斤。再加上其他的海鮮蔬菜點心,一個月“添菜”花掉的錢是11642兩白銀,加上分例的3152兩,一共是14794兩。

以上數字著實令人瞠目結舌,這孤兒寡母一家6口一個月竟然要“吃”下幾萬斤肉,幾千隻雞鴨,伙食費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4794兩!

這麼多飯菜,他們吃得完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溥儀說,他幾乎從來不吃御膳房的膳食,每餐實際吃的都是太後和太妃們送來的“小廚房”菜餚。而經過上述那些複雜步驟擺上來的幾十上百樣菜品唯一的作用就是擺排場。

溥儀不吃御膳房的膳食也是有原因的。皇宮裡的“傳膳”是沒有規定時間的,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所以為了實現隨叫隨上,御膳房都是在半天或者一天前就把膳食準備好了,然後一直煟火熱著,等到擺到皇帝面前時,早已過了火候,失去了滋味。所以這些菜品雖然豐盛,但並不美味。還是後妃們自己的小廚房裡做得飯菜更可口。

這些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準備出的御膳,結果只是擺設排場,毫無實際價值,實在就是暴殄天物。

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可不是康乾盛世,而是宣統二年,也就是1910年,再過一年多時間,清朝就滅亡了。在這大廈將傾之時,皇宮內卻仍過著如此奢靡的生活,清朝不亡,簡直是天理難容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