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勞工爭取薪水、降低工時絕對是當今政壇顯學。誰不想加薪、誰不想減少工時?任何政黨,都應為人口比例最大、且確實長期處於艱辛社經地位的廣大勞工朋友來發聲,於情於理於利,都是如此。但台灣的產業條件在哪裡?我們在提升勞動條件的路上,應做到怎樣的程度,以確保在推動勞權進步的同時,又不至於過度傷害產業發展而最終戕害全國勞工就業機會?
我的疑問是,中經院等國家級研究單位在做什麼?為什麼無法精算出「多種不同薪資及工時條件」下,相應的台灣產業發展、投資與外移、及對應的就業機會增減等數據,且積極提供上開研究成果資訊,讓國人一同理性來討論勞權問題。「勞權提升」和「產業耐受」間的動態數據,正是讓社會各界能理性看待勞權改革議題的重要依據。 沒錯,任何民選政黨都會希望幫勞工加薪以爭取選票,任何民選政府也應該都有這個企圖,但為什麼執政黨苦不作為?執政黨應把自己的理由,精確地、科學地告訴國人;否則就是淪為政黨間各說各話,各政黨彼此喊價,看誰能把價格喊得漂亮、看誰能把執政黨扣上「資進黨」等親資派臭名,誰就能爭取到最多的選票。
如此一來,這樣的議政環境,顯得非常民粹而落後,彷彿回到最原始的叢林世界,誰大聲、誰就是主流;這樣的議政環境,有何價值?台灣作為2,300萬人共享民主生活方式的自由燈塔,難道在公共政策的討論上,就只是比較哪個政黨更能不顧後果的討好選民而已嗎?而最該為眼前我國缺乏理性的公共議政環境負起最大責任者,除台灣長久下來的政黨惡鬥窠臼外,應以國家力量投入研究並透明公開資訊的中央政府,更是責無旁貸。政府對於公民的資訊需求有責任使命,強烈呼籲中經院等國家級研究單位主動負起責任,讓我國公共政策討論環境,能有更加理性面對勞權議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