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成也外資,敗也外資」,外資連續賣超10個交易日,累計提款745.31億元,尤其鎖定大型權值股減碼,使得上市櫃整體規模也跟著「小一號」,統計短短10個交易日,台股市值就蒸發逾1兆元,昨(4)日剩下34.8兆元。
外資頻頻減碼台股,連10個交易日偏空操作,為去年11月24日寫下連14賣以來的最長紀錄,累計提款745.31億也逼近前波賣超800.61億,也因此導致上市櫃市值大減,從期間最高的35.97兆元,一路縮水至34.88兆元,減少約1.1兆元。
群益投顧董事長蔡明彥表示,外資對台電子股布局程度最高,先前因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已陸續減少供應鏈持股,而蘋果財報透露庫存偏高,又讓國際資金再度加重減碼力道,壓抑台股表現,未來外資動向觀察重點將是美非農就業數據及美元指數變化,若薪資成長加速,從市場面來看,不排除熱錢還有持續流出可能。
觀察市值前10大個股近期規模變化,不論電子或非電族群,普遍都受到外資「棄養」影響,市值同步縮減,其中「權值王」台積電首當其衝,10個交易日市值由6.33兆元降至5.78兆元,約減少5,575億元。
另外,鴻海、中華電、南亞、聯發科市值也都縮水逾百億元,惟市值排名第11的大立光略有回溫跡象,期間市值不減反增,回升至4,881.2億元,而同期市值增加最多的則是華新科,搭上被動元件漲價題材,規模大增223億元。
元大投顧資深副總杜富蓉分析,今年以來外資對台股進出都是「大賣小買」,與去年資金行情明顯不同,而熱錢效應也總有一天會走,研判引發資金從整個亞洲股市撤退的原因可分為市場獲利空間不大,以及資金成本變高兩大因素。杜富蓉強調,資金控管必須更為重視,同時宜避開外資積極減碼的個股以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