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鶴年是帶有一絲絲悲情色彩的企業家,這種悲情不是來自於他個人,而是政策環境所造成,早在《郭鶴年回憶錄》之前,提到關於他的事跡時,最常被大馬人掛在嘴邊的就是多次在危機之時幫助政府,最終被逼離開國家,通過海外市場建立商業王國的事跡。

(檔案照/路透社)

人才外流,對個體發展而言幾乎沒什麼損失,郭鶴年依然是富豪,四處投資具有潛力的國家;專才們在發達國家過著優渥生活,而損失最大的則是國家。

(吉隆坡20日訊)大馬首富郭鶴年將於下周回國出席資政理事會會議,這名低調的首富出乎意料受委為資政理事會成員,也讓民眾和投資者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領導的新政府感到樂觀。

根據《星報》報導,這個消息對本地華裔而言更是振奮人心。馬哈迪是在希望聯盟推翻前朝國陣政府的兩天後,即宣布成立由5名經濟專才組成的資政理事會,成員除了郭鶴年,還有敦達因、國行前總裁丹斯裡哲蒂、馬石油前總裁丹斯裡哈山馬力肯,及經濟學家佐摩教授。

郭鶴年是早於1975年就將其商業王國從吉隆坡遷至香港,由於他不滿政府在513種族沖突事件後落實新經濟政策,因此決定減少在國內的投資。

《福布斯》在今年初公布2018年富豪榜,有世界糖王之稱的郭鶴年以148億美元(約577億令吉)連續13年蟬聯國內首富,全球排名第96。

郭鶴年在大選前出版個人自傳《郭鶴年回憶錄》引起爭議,當時也沒有人會料到,這名主張主張精英和誠信的商業大亨會同意回國獻策。

郭鶴年在書中分享他眼中的6名首相,更直言對我國土著扶弱政策大感失望,前首相敦胡申翁也無力把國家拉向正軌,致使列車「走錯方向」。

當年雖有不少巫統領袖批評郭鶴年,但也有許多人為他辯護,包括馬哈迪。當時馬哈迪就說,郭鶴年是真正的「愛國者」,巫統領袖不應公開羞辱他。

「我們都知道,他生於斯,長於斯,他是馬來西亞人,他愛馬來西亞,也效忠馬來西亞,不是效任何政黨,針對他的指控,是一種誹謗。」

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總)總會長丹斯裡戴良業受訪時,相信郭用年可以為我國提供很多協助,雖然後者可能無法親自出席會議(由於健康原因),卻可以通過電話會議,提供觀點和意見。

郭鶴年的故事 國家的悲哀

還有一例子,就是綠盛世集團主席丹斯裡劉啟盛,當他創辦的實達集團成為大馬建築和房地產龍頭老大時,被國民投資公司收購,隨後他離開實達,以綠盛世東山再起。

在欽佩郭鶴年等企業家取得成功的同時,也不免讓國人有唏噓之感。從他們身上也讓人聯想到政策偏差、種族課題、薪金待遇、施展自由度所造成的大馬人才嚴重外流。

媒體時有報導關於大馬人在國際上取得驕人成就的消息,涵蓋科研、工程、金融、醫療、影視、時尚藝術等各種領域,當中有個共同點均是在「外國」平台大展拳腳,先聞名於「海外」而非國內。

根據世界銀行於2015年報告,生活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大馬人數目,從1990年的12萬1000人增至2010年的31萬1000人,而超過一半是具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高技能人才,大馬人才主要外流至新加坡、澳洲、英國、美國等。

試想這些人才將會給國家發展帶來如何巨大的推動,而另一矛盾的假設,是當他們留在大馬還能否取得如今的成就,大馬是否有肥沃的土壤和廣闊的舞台,來讓專才們施展一身才華,就如長期旅居台灣的大馬籍國際知名導演蔡明亮,返國拍攝電影《黑眼圈》因揭露大馬黑暗面被當局禁止上映,缺乏包容和自由度如何留著人才。

執政者總以多元、具有包容性來形容馬來西亞,那麼就請海納各種不同人才,勿讓郭鶴年等人的唏噓,成為一個國家發展道路上的悲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