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的疑問——動畫、漫畫一般不都會按照真人來畫嗎,為什麼日本動漫里人物的眼睛都那麼大?是誰帶起來的這種風潮呢?


有的時候“大眼睛”真的顯得很驚悚

主流日本漫畫、動畫雖然表面上以動作場景為主,但究其核心魅力,還是在人物內心的刻畫,日本動漫非常著重於對角色情感的發掘和表現。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通過加大眼睛的尺寸和比例,有助於在漫畫中更好的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


千反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那雙大眼睛

再有就是特寫的問題,動漫中常有從額頭開始切割的,強調表情的,極近景的特寫鏡頭,在這種鏡頭中,大的眼眶和瞳孔給予作者更多物理上的作畫空間,使得他們更容易刻畫角色的表情,也更容易烘托出漫畫的氛圍。同時臉部佔比較大的眼睛也能讓作者在刻畫其他臉部細節的時候省下不少功夫。

不過這樣技巧可不是起源日本,大眼睛這種作畫風格最早源自於迪士尼。

迪士尼動畫老一輩的前輩們發現,眼睛小或者五官小,呈現在熒幕上的時候,表現力會大打折扣,誇張的表情需要用誇張的五官做來載體。

基於這個論點,1924年,《米老鼠和唐老鴨》問世,正式掀起了大眼睛的浪潮。


《BettyBoop》中的貝蒂是個典型的“大眼睛”

《米老鼠和唐老鴨》之後,又有《BettyBoop》大火。

這樣的技巧影響了當時的手塚治虫——也就是後來的“日本漫畫之父”。

1952年,手塚治虫《鐵臂阿童木》問世(當時叫做《阿童木大使》),轟動日本,也掀起了日本動漫“大眼睛”的潮流。


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手塚治虫一手創造了日本動漫人物大眼睛、小嘴巴的行業“潛規則”。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米老鼠和唐老鴨》和《阿童木》,我們今天也許就見不到這樣那樣的二次元大眼睛萌妹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