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委員”陳師孟堅持調查北檢“諷扁行動劇”一案,因當事人以其立場不中立向台監察機構申請他“迴避”;台監察機構紀律委員會最近做出了要求陳師孟迴避調查的決議。

陳師孟並不因此罷休,聲稱他要另外調查當年特偵組以“安亞項目”將台安全會議秘書長邱義仁以涉貪起訴一案,追查特偵組是否違反偵查不公開及濫權起訴。

陳師孟 資料圖

陳師孟出任“監委”後,爭議不斷,除了揚言將專打“辦綠不辦藍”的法官,一切行事以為陳水扁“討公道”為原則。他就任半年來,除了把“監委”變成了“黨派打手”的角色,更向司法官揮舞大刀文攻武嚇,完全不把台灣法治和體制界線放在眼裡。

蔡英文提名陳師孟出任“監委”,完全是一場災難,不僅破壞了體制,犧牲了公務員的獨立,破壞了人民對民主的信任,僅滿足了蔡英文取悅“獨派”的目的。

試問:這一切混亂的代價,真劃得來嗎?

陳師孟只是案例之一,放眼蔡當局因用人不當而弄得民怨沸騰,事例比比皆是。

例如,陳金德以高雄市副市長空降“中油”公司董事長,引咎辭職後不久被送往宜蘭代理縣長,彷佛此人多麼英明干練。但陳金德卻憑恃高層寵信,在縣市一味蠻干儼若土皇帝,搞得宜蘭縣民興味索然。再如前後兩任台教育部門主管潘文忠與吳茂昆,兩人的任命都不是為了發展教育,而是為了執行民進黨“反中反統”政策而來,修課綱、去文言和“拔管”才是主要任務。兩年惡斗下來,只見大學教師紛紛出走,高中、大學生大舉西進,這正是用人偏執種下的惡果。

相形之下,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事件,則又是另一類型的用人偏執。持平而論,從吳音寧的表現看,她並非像陳師孟那種充滿政治及黨派偏見的人,也不像陳金德那樣抱著權力便橫行無阻。吳音寧的問題,在民進黨使用了不當的手段搶得這個職位,而吳音寧的稚嫩表現,卻難以匹配這個復雜的農業商戰環境。

更嚴重的是,民進黨將吳音寧的職務保衛戰當成了與柯文哲在市長選舉纏斗的前哨戰,吳音寧即變成了雙方攻防的武器。吳音寧既然成了戰爭灘頭堡,蔡英文又下令黨政部門傾巢支持,她的去留也就失去了理性選擇的可能,她本人也失去自主決定的機會。

蔡英文有選擇用人的權力,但從另一方面看,民眾對其用人當然也有品評的權利,這點蔡英文必須尊重。令人們困惑的問題有三:其一,近一年來,台當局用錯人的機率似乎越來越高;其二,蔡英文對於民間輿意的感受越來越遲鈍,甚至流於嚴重偏聽;其三,台當局為了遮飾用人的錯誤,進而不得不極力維護其不當的行事,終致干擾社會正常價值,紛紛擾擾不斷。

仔細觀察,近半年來台灣社會的風風雨雨,多半圍繞在這類用人失當導致行事偏差的議題上。

例如,陳師孟年初出任“監委”後,陳水扁在外的言行即更有恃無恐,反而是“監委”形象遭到拖累,司法官則咸表不滿。同一時間,台教育部門從“卡管”到“拔管”,葬送了兩名“教長”卻說不出任何道理;此舉從未為蔡當局賺得任何正當性,遑論掌聲。吳音寧的爭議起於春節休市太長導致果蔬無法上市,事關農民權益,難謂是政治嫁禍;但如今扯上藍綠及“柯黑”選戰攻防,更勞駕蔡英文動員全體黨政護航,這筆胡塗帳就更扯不清了。

諸如上述列舉的種種事例,不僅到了社會沸沸揚揚的地步,甚至烏煙瘴氣遮蔽了台灣天空,蔡當局卻不知適時適度收拾殘局,還要硬拗到底,這才是招惹民怨的最大因素。用人偏執偏聽,比行政怠惰更可怕,由此可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