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媒體報道,富士康旗下工業富聯公司於6月8日在上海掛牌,招股書顯示,工業富聯IPO發行股份數為19.695億股,發行價為13.77元,總共募集資金272.53億元。本次IPO衍生出了大量的話題,先是打破中國A股審批速度的最快紀錄,掛牌之後的第二個交易日又大漲44%,一躍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此外,戰略投資者也是豪華陣容,相關數據顯示,有20家戰略投資者共認購5.91億股戰略配售股,對應募資資金為81.35億元,其中包括國內網際網路三巨頭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同時,也包括中國中車、中國鐵路、中央匯金資管公司等國家隊企業,如此規模的友軍,算是給足了郭台銘面子,這位年近七十的倔強企業家正忙著慶祝「富士康投資大陸30周年」活動,同自己的老兄弟、老夥伴們一起回憶往日的崢嶸歲月,也告訴年輕一代員工:富士康是如何從台灣公司一步步成為大陸企業的,滿目荊棘、路途坎坷,乃至充滿傳奇色彩。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代工企業,但時過境遷、歲月流傳,古老的製造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市場的變化,郭總裁一直試圖轉型,目光堅毅地囑咐員工:富士康不是一家代工企業,而是一家靠譜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工業富聯A股上市,獲得BAT和國家隊的戰略投資,大家正在用錢支持富士康持續轉型。製造業的重資產,涉及到人力、土地、設備、客戶關係等問題,如今富士康三十而立,他們的成長之路,由台企業變陸企,頗值得回味。

時過境遷,助推富士康緩慢轉型

雖然中國A股水深,深不可測,但最起碼,從現在的狀況看,資本市場還是非常歡迎富士康的加入,經過30年的資本積累,他們已經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黃金母牛,2017年營收已然達到10169億元人民幣之巨,員工最高峰達到120萬,他們組裝了70%以上的iPhone手機,也曾服務於諾基亞和摩托羅拉以及任何有頭有臉的電子科技廠商,最奇妙的事情莫過於,面對富士康,常常高高在上的客戶常常會品牌更迭、香消玉損,而代工大王的稱號則永遠屬於郭台銘和其遍布全球的產業園。這位來自台灣的企業家,強大而溫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堅持「低調賺錢」的路線,而且向客戶承諾不建立競爭性的品牌,他強調富士康的品牌就是效率、品質和彈性,可以說,郭台銘選擇了一條最苦最累最需要勤奮精神的盈利之路,一條很多人不願意走的路,他卻踏平了全部荊棘。

代工業利潤相當微薄,他們是iPhone產業鏈中最後一環,承擔著場地、設備、產能、來料品質、訂單變化等一切的風險因素,利潤率卻僅有2%,相比之下,蘋果則坐擁40%的利潤,財報健康、現金儲備充足。正是考慮到如此利潤率和高風險,遠非長久之計,而新時代的變化,特別是大陸投資環境、新一代員工心態的變化,讓郭台銘和他的經營團隊不得不忙著布局轉型,但大象轉身,何其困難?

自2010年開始,面對大陸投資環境的變化,郭台銘就毅然決定將富士康向內陸遷徙,這樣他們就離開台灣更遠了一些,全面滲透於大陸地區。平心而論,廣東沿海地區的工作節奏同台灣相仿,但河南、貴陽、鄂爾多斯等內陸地區則各有各的特點,好在富士康通過完善的製造系統,持續向本地輸出有價值的工作理念,與其說富士康成為了一家大陸公司,倒不如說,富士康所到之處,地區經濟都深受其影響。拿河南為例,他們早先是農業大省,出口額居中部六省末尾,大量的河南人口背井離鄉,活躍於全中國的建築業和家政服務業,正因富士康在鄭州建立iPhonetown,使得40萬河南人口可返鄉就業,同時,也把一片片棗樹林改造成全球最風靡電子產品的製造基地,讓越來越多的河南人找到土地之外的謀生手段,這或許才是富士康之於社會,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此外,郭台銘自詡創造性提出「+網際網路」的概念,他認為BAT可以談網際網路+,但自己的製造企業應該是+網際網路,富士康會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堅持實體製造經濟,但要充分利用自動化、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科技來全面升級製造業。

曾幾何時,旗下120萬員工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兒,尤其會讓人產生「山大王」的錯覺,但管理數量如此龐大的員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兒,用工成本更是天文數字,郭台銘回憶說:他希望員工們都能吃上雞腿,但不得不要購買大冰箱,因為採購部門需要從周一到周五買下全深圳的雞,才夠員工們周六每人一隻雞腿,如此因人多出現的奇葩現象在富士康已經見怪不怪,更加尷尬的是,中國大陸員工的薪水正持續走高,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進入工廠,加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高速發展,就業環境日益豐富,出現了快遞小哥、外賣、滴滴司機、直播網紅等越來越多的新工作崗位。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作不再具有競爭力,這使得他們不得不謀求轉型,而工業網際網路正是其轉型最重要的工具,沒有之一。

工業富聯,助富士康成百年企業

現在,富士康在大陸共建成超過50個園區,不單深圳、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有其整潔的園區,連蘭考、廊坊、鄂爾多斯這些三四線城市也都聳立著上千畝的富士康園區,如前文所述,富士康園區全面覆蓋大陸是一個「相互成全,Win-Win」的事兒,內陸地區提供給郭台銘相對廉價的土地、優惠的政策,而富士康則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服務行業,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輸出產品、交稅的同時,也向社區輸出了大量的經營理念和管理人才。如今富士康單獨剝離出雲、存儲設備、伺服器製造等業務,組成工業富聯公司,掛牌上市,之於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絕對具有更深層次的影響,或許,這正是百度、阿里、騰訊和國家隊企業聯合投資最重要的原因。

地球人都知道,自動化、智能化是未來製造業的大趨勢,早在2011年,郭台銘就高喊「三年建造100萬台機器人」的策略,顯然,百萬機器人計劃已然成為商業爛尾計劃,但不可否認的是,富士康的自動化產業從未停止,他們不但搭建起上千條半自動化iPhone生產線,也在大數據、雲計算方面做出大量的布局。傳說郭台銘和孫正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在日本機器人高峰論壇上惺惺相惜,隨後軟銀研發出售價高達1000萬美元的機器人,而郭台銘毫不猶豫地訂購了10台,再次完善自己在台北的熄燈車間。事實上,筆者之所以喜歡談論製造業的社會意義,正在於他們對社會人才體系的影響,拿富士康來說,他們是一個金字塔形的企業,大陸板塊下,代工帝國中,說郭台銘是「皇上」有點過,但至少也應該是省長級別的,企業里充滿著美國MBA、海歸博士、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等等,同時,這家企業培養出了大量的中產階級,「進了富士康,直接奔小康」是富士康園區周圍最實在的標語之一,而上百萬個工作崗位則提供給低學歷、低技能或者需要臨時工作的人群。

基於此前的報道,富士康遠非完美的企業,更不妄談偉大,但瑕不掩瑜,我們也實實在在地感受著這個「大陸企業」的變化,以及他們之於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最後,希望越來越多的富士康人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順祝中國製造企業長壽百年。(科技新發現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