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 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汪濤
6月15日,美國公布了加征25%關稅的中國產品清單,總規模約為500億,其中340億美元產品(主要包括機械器具和電氣設備等)自2018年7月6日起加征關稅,並在未來1-2個月對其餘160億美元產品(主要包括集成電路等)的加征關稅清單徵求公眾意見。
中國立刻公布了對等反制措施,決定對同等規模的美國產品加征關稅(清單一主要包括大豆和汽車,7月6日生效;清單二主要是能源和化工產品)。此外,中國還宣布雙方此前磋商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同時失效。我們認為這主要指中國計劃增加自美進口,而開放國內市場等其他政策可能依然有效。
接下來有三個值得關注的日期和事件:
1)6月30日,美國財政部計劃出台對中國在美投資的制裁措施;
2)7月6日,中美互征關稅措施開始生效;
3)未來美國有可能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中國可能進行相應反制措施。理論上講,如果中國做出更多妥協和調整,7月6日之前美方可能會降低加征關稅的產品規模,不過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極低。
從美國301調查的措辭以及最近美國與歐盟和日本發布的共同聲明來看,美國還期望中國的國內政策和產業政策(包括「中國製造2025」)、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國企及諸多「非市場」行為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和調整。即便中方同意大幅調整國內政策,這也需要較長時間,而且美方的要求苛刻且多變。瑞銀美國團隊認為美國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可能性很低,但風險猶存。
在7月6日中美雙方的加征關稅措施生效之後一段時間,如果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受到的負面影響十分顯著,美國政府認為301調查相關的部分關稅必要性不高或至少無需再進一步升級,中美雙邊經貿磋商可能會取得明顯進展。但是,考慮到中美在部分核心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而且美方貿易政策似乎並沒有清晰單一的訴求,因此目前較難準確預測中美經貿磋商取得重要進展的時點和相關觸發條件。
初步影響較有限 國內政策可能微調
我們估計,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出口產品加征25%關稅的第一輪影響會拖累中國實際GDP增速0.1個百分點。如果美國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且美國與其他經濟體的貿易爭端升級,則對GDP的整體拖累在第一年可能達0.3-0.5個百分點。
此外,中國提高美國大豆和其他農產品的進口關稅可能推高國內CPI0.1-0.2個百分點。對企業活動和投資而言,最大的拖累因素可能是貿易爭端帶來的不確定性,這可能會導致企業延遲投資或轉變在華投資策略。
如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的政策信號,中國政府可能會微調放鬆國內政策,包括放鬆目前偏緊的信貸政策,從而支持內需、對沖外需疲弱的拖累。可能的政策調整包括放鬆對PPP和相關基建支出的約束以及放鬆貨幣信貸條件等。央行可能進一步降准,今年規模可能至多達200個基點,下一次降準的時點可能就在未來幾個月。我們維持2018年全年6.6%的GDP增速預測,不過目前預測可能面臨一定下行風險。
貿易爭端的長期影響及對部分行業和公司的影響可能更大。雖然我們認為對GDP增長的拖累較為有限,但面臨額外關稅的行業和企業所受影響顯然更大。此外,中美貿易戰跨度可能超過一年,雙方可能出台多輪貿易措施和經歷多輪談判達成協議。貿易摩擦前景和進展的不斷變化意味著企業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上的消費者和供應商的分散化和替代性上升,部分企業的投資決策也可能延遲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