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胡睿綺,13歲赴英留學

現就讀於牛津大學就讀生物醫藥系

授權自公號“教育者論壇”

學院君說:牛津女孩胡睿綺和我們印象中的名校生有點不同,她自稱“從小沒有哪方面特別拿得出手”,無論是學科知識還是課余活動,都停留在一個“還算感興趣,完成得也不錯”的程度,卻順利進入了牛津大學(剛被泰晤士報高等教育評為全球排名第一的大學)。在近日上海“教育者論壇”現場,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學校和家庭如何在不經意間給她無法取代的軟技能的。

現在距離我2003年在這裡參加小學入學典禮,已經過去十四年了。得知教育者論壇選中我作為校友代表來到這裡和大家做分享的時候,我頗為受寵若驚。我私心當然是希望他們是看中我個人形象端正、能說會道。但實際上我知道大概還是因為我就讀的牛津大學剛被泰晤士報高等教育評為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校。這麼順著數,也該數到我,哈哈。玩笑歸玩笑,為什麼大家會青睞所謂的名校生呢?他們究竟好在哪裡?

說到名校,大家很多首先會聯想到對某種專業技能的天賦,或者對某種社會活動的熱衷。相信大多數的高中生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比如:“高中快要畢業了,我卻還沒有在某項學科上展示出特殊的天賦。”或者“我參加過不少課余活動,但並沒有哪一樣特別觸動到我,讓我對它有無窮無盡的熱情”。

這樣的我,要怎麼讓心儀的大學看到我的好,對我青睞有加呢?

(演講者胡睿綺,13歲獨自前往英國女校留學,現在牛津就讀生物醫藥系本科。)

事實上,在我寫大學申請文書的時候,也曾挖空心思地把自己寫成一個從小對某種東西有著極大的熱情,然後把興趣刻苦鑽研成技能的人。但是嘗試了一段時間後,我放棄了,因為我知道那不是我。

作為一個學生,從小我就沒有哪方面特別拿得出手,無論是學科知識還是課余活動,我都停留在一個“還算感興趣,完成得也不錯”的程度,但單看哪一個都沒有足夠的競爭力讓我進入世界頂尖的名校。

所以,難道是認可我的同學、老師們、錄取我的大學招生官們集體看走眼了嗎?還是說,雖然我沒有特別拔尖的硬技能,但是在這些四平八穩的硬技能的背後,我擁有一些難能可貴的軟技能,也就是所謂的綜合素養,讓我有了和單項技能優異的同學們分庭抗禮的能力?

我不是一個教育者,培養孩子的經驗一定不及各位老師和家長們,所以我並不能教會大家怎麼賦予您的孩子高超的綜合素養。我在這裡,只想把我成長經歷中的一些反思分享給大家,有關我認為我身上這些看不清、摸不著的軟技能究竟從何而來。

學校氛圍讓我由內而外愛學習

軟技能不像硬技能,可以靠上補習班獲得。軟技能需要合適的環境和足夠的耐心來孕育。

今天我想說說我的學校和家庭在這之中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首先說學校。在我的小學和初中時期,上海協和雙語學校正值創校初期,還沒有現在這麼熱門,各種學習能力的學生都有,而我的學習成績,在這麼一群孩子裡勉強能夠上平均分。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在保證我各科都過關的前提下,從不強迫我去把我較弱的科目補強,而是鼓勵我把更多的時間花到我擅長,也感興趣的科目上去。

這可能和當下的普遍作法相反,但對我而言確實是很有效。我不僅因此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更喜歡上了學習,沒有對較弱的學科產生畏難情緒。

小學讀國際部時,因為英文比英語為母語的同學們差很多,所以成績總體較弱。雖然學習成績不突出,我喜歡運動和交友的特點倒是有所顯露,憑著在校擊劍隊和田徑項目的表現,還是時常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小小的贊賞和崇拜,讓我在學業不突出的情況下,在學校行走得仍舊很自信。

初中後半段,轉去浦東校區的國內部,因為在國際部積累的語言優勢,開始在考試中略略顯出了優等生潛力。但我認為,比語言優勢更為重要的,是我從小沒有被各種補習班和學業壓力給磨滅的對學習的熱情。

可以說,在國內部的兩年,我雖然既不是班裡成績最好的,也不是最刻苦努力的,但我絕對是學習的時候心情最愉悅的。時不時的我會在自習課的時候小聲歡呼一聲,同學老師以為我在開小差,看什麼有趣的課外書,但我真的只是因為終於鬧明白一道應用題到底怎麼解,所以打心眼裡感到激動。

擇校偏選排名低的?

大人耐心傾聽的重要性

後來決定出國留學,先到英國讀中學。在擇校時,還是堅持本著選一所適合我的學校來讀的原則,所以選了一所綜合排名100名開外的學校。以我當時的英語水平,我是可以擠進排名更高的學校的,但我很清楚進入那樣的學校我不會出挑。

所謂的名校和普校最大的區別在於,在名校優秀的學生聚集,學校在每個領域挑選最有天賦的學生加以培養,而在普校,不是每個領域都有一抓一大把的好腦袋瓜,因此老師更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勢。此外,排名沒那麼高的學校對升學率的看重不如常年維持在前十名前二十名的學校那麼錙銖必較。它們更在乎學生自己的興趣與決定。

比如我在GCSE考試,也就是英國的中考中,文科成績比理科成績好上不少,特別是雖然沒有任何基礎,但出國後突然變得極為感興趣的藝術,是以滿分畢業的。當時老師們都以為我高中會選擇與藝術相關的科目,也有信心這樣我在升學中會有更好的表現。

但我卻十分擔心把熱愛變成專業後會磨滅我對它的熱情,所以高中A-levels選課的時候我毅然選了四門理科。當時我的老師們感到很震驚,也私下找我談了多次,擔心這是我的家長考慮到就業壓力替我做出的選擇。

當我多次說明這真的是我自己的決定的時候,校方也就釋然了,覺得,既然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我在藝術方面拔尖,那當我把這份努力轉投到科學學科上去,一定也會有一樣的結果。

總之,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學校一直順應這我成長的節奏,順其自然地教育著我。雖然我每個階段的優勢各有不同,但都有得到學校的認可。

學習不夠“努力”

我得到了寶貴的實踐機會

不僅是學科上的優勢,學校也鼓勵著一切出色的軟技能。

在我的英國高中每屆高二的學生都可以競選經營學校旗下的企業。當時我對時尚設計這一塊特別感興趣,就應聘了服裝店主管的位置。

填表格時發現每人都還必須填寫一個第二志願,我思來想去沒有更喜歡的部門,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填了總經理。沒想到面試結果公布之後,我在主管、經理欄找了一大圈沒找到後,居然在表格最上方總經理那一欄看見了自己的名字。

我仍舊記得我們的企業顧問曾經調侃我:她說,和你同時競爭上崗的同學們之中,我讓比你有經濟頭腦的去管了財務,讓比你有創意的去管了產品研發,讓比你善於和人打交道的去管了銷售,最後剩下你一個,只能讓你當這個總經理了。

我當時有點哭笑不得,但在後來一年打的各種交道中我才得知,選中我做總經理主要有兩個原因,都是我意料之外的。

一是我一向比較善於安慰人,所以到了高年級就常常被派去處理低年級的學妹們之間鬧的小別扭,或者被安排和情緒容易不穩定的同學做室友。這聽起來像個苦差事,可在老師們一遍遍的鼓勵和指點下,我就像打闖關游戲一樣,充滿了鬥志又極有成就感。

這給我在學校裡博取了一個善解人意,好合作的名聲,因此大家一致認為我不會做一個獨裁者,由我來領導每個人都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

另一個原因就更誇張了,說是對比起在學校和我成績差不多好的同學們,我花在學習上的精力明顯更少,因為經常看見我在研究一些和學業無關的各種興趣愛好。在所有的職位中,總經理需要承擔最多的責任,也佔用最多的課余時間。

老師們認為,管理企業不會給習慣於被各種不重要的事佔據時間精力的我,帶來太大的成績方面的影響,反而會進一步加強我的時間管理能力。被她這麼一說,搞得我都覺得我做總經理再合適不過了。

家有全能學霸姐姐

父母總有本事讓我不自卑

除了學校方面地刻意培養,我的家庭也為我營造了一個積極的氛圍。

這次論壇的第一期,第一位演講嘉賓是一位滬上知名的校長,他開篇用了5分鐘舉了他一位得意門生的例子。他口中的這位得意門生從小學習成績優異,考試回回滿分,全額獎學金就讀了美國排名前二十的大學,畢業後又在Stanford念了MBA。

這位幾乎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對於我的殺傷力更甚於一般的“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她就是我的姐姐。

姐姐大我七歲,在我還只會瞎玩的時候就已經十分懂事了。可以想像,如果我的一項項硬指標被一再拿來和姐姐比較,必定會顯得我從學業能力到上進心都很差,使我對自己失去信心,和姐姐的關系也許也會處得不那麼融洽。

但是,我的家人在這件事的處理上讓我每每回想起來都充滿感激。家長們從來不吝嗇對我們姐妹倆的誇獎,可以說我們是在一片贊美聲中長大的孩子。

金光閃閃的姐姐永遠有著大人們誇不完的好表現,但每次誇獎姐姐“成績好,又評上了三好學生”的同時,也一定會誇獎我幾句“吃飯不浪費”,或者 “待人接物有禮貌”。至少以我當時的理解,這兩份贊美來得是同樣真誠的。這讓我覺得成績好和熱情有禮貌都是很棒的表現,硬技能和軟技能沒有上下之分。

既然我沒法做到和姐姐一樣每回考試都名列前茅,至少我還可以每次家裡來客人都主動熱情地問好,並奉上一杯茶。

從小的硬技能比拼很殘酷,會打擊信心,可是鼓勵軟技能,一定會有正面的效果。軟技能沒有比拼,沒有公認的“最善良”,或者“最真誠”。只要願意努力,每個人的軟技能都可以有顯著的進步,每一點進步都值得被表揚。

我身上的多數軟技能,可以說是長期積累後的自然流露。記得近兩年前參加牛津大學面試,我的兩個面試官中其中一位得了重感冒,坐在那裡每一秒都很難熬的樣子。碰巧我是當天最後一個接受面試的考生。其實當天面試中探討的問題很有趣,我也有能夠從多個角度詳細回答問題的知識儲備。

但我實在覺得挺心疼努力支撐著自己的考官的,覺得這種時候賣弄自己的學問很自私,很不合適。於是我用最簡短的語句回答了他所有的問題,提前結束了這場面試。臨走的時候,我看到他因為終於可以回家睡大覺而鬆了一口氣的樣子,突然覺得名校的導師也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我像對鄰家大叔一樣對他說, “真希望你能早點好起來!”

一點不誇張,他看向我的眼神一亮,笑著對我道謝,甚至在被錄取後的新生晚宴上他又再一次認出了我,對我當時的體諒表示了感謝。

這件事讓我想到小時候和媽媽之間的問答。她從來不問 “下次成績能到前十名嗎?”因為這會讓我沒法給出承諾,她總是問“下次碰到事,能繼續懂得為對方著想嗎?” 這時候我就能自信挺直腰桿大聲回答  “嗯!我可以!(上為演講

反觀我被大家視作成功的成長歷程,我的家庭、學校、以及整個朋友圈子都給了我足夠的耐心,沒有以扼殺我的天賦為代價來把我打磨成一個各項硬指標都優秀的人。

我每一點進步,都是在自己認為准備好了之後主動勇敢地邁出的,沒有人限制我的成長,更沒有人試圖拔苗助長。

而我身上的軟技能就是在這樣的耐心與包容之中慢慢積累的。我相信,無論我之後的學業把我的專業技能鍛煉得多麼純熟,這些軟技能才是真正把我從人群中區分出來的,屬於我自己的特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