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嬰兒都會哭,哭啼對嬰兒而言可算是基本的生存能力,但哭鬧不止長達數小時卻令父母親操碎了心,到底如何該分辨嬰兒腸絞痛(Infantile Colic)、生理需求或其他隱疾所導致的哭鬧?
小兒專科及家庭皮膚內科李於壯醫生
每個嬰兒都會哭,哭啼對嬰兒而言可算是基本的生存能力,但哭鬧不止長達數小時卻令父母親操碎了心,到底如何該分辨嬰兒腸絞痛(Infantile Colic)、生理需求或其他隱疾所導致的哭鬧?
小兒專科及家庭皮膚內科醫生李於壯表示,我國每100位嬰兒就有25位面對腸絞痛問題,機率高達25%,有的國家甚至更高達40%。現代醫學學者認為腸絞痛與腸道過於活躍有關;也有說法指是因為寶寶初到這世界受到了太多新奇事物如聲音、氣味、觸覺與食物等刺激,所以可能在白天逐漸累積,到了晚上就統統發洩出來,但目前仍未有可靠研究可證實嬰兒腸絞痛的真正原因。
“若懷疑是因為奶粉或母乳不合適的話,那麼寶寶在白天時也應該要出現狀況才對,所以喝奶導致腸絞痛的說法是沒有邏輯的。母乳或奶粉過敏的表現包括腹瀉、皮膚痕癢、腹痛、脹風等。哺乳媽媽可能需要暫時避免食用奶製品、雞蛋、堅果等敏感源;若寶寶是對牛奶粉敏感,則可以其他合適的奶粉取代。雖然我們尚未真正了解腸絞痛的原因,但嬰兒往往會在放屁之後才變得比較舒服,所以我們也合理懷疑腸絞痛是腸道裡的氣體所致的階段性絞痛。”
非病症,不影響成長
腸絞痛好發於出生後2個星期至約4個月齡大的嬰兒身上,不少父母都會以為寶寶只要哭鬧就都是腸絞痛早作祟,但其實不然。還不懂得說話的寶寶若出現肚子餓、排便、不舒服、太熱或太冷等生理需求時,都一定會以哭啼來表達。當基本生理需求都被滿足後,寶寶卻仍然持續哭鬧超過3個小時、每星期發作超過3天、連續超過3個星期的頻繁程度,並透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疾病作祟才可被確診為嬰兒腸絞痛。而嚴重程度則可依次數及持續哭啼的時間判斷,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的情況就越為嚴重。
李醫生強調,嬰兒腸絞痛並不是病、不會影響成長,健康嬰兒也會面對腸絞痛問題。腸絞痛是部分嬰兒成長時的必經階段,就像學習翻身、爬行和走路一樣,只要過了該階段其實就會自動解決,並不會因此而留下任何後遺症。嬰兒腸絞痛的最大特徵是寶寶除了哭鬧的那段時間以外,都可以吃得好、睡得飽、活動力與排洩正常,而營養吸收和體重身高成長也都沒問題,就與其他孩子一樣無異。
嬰兒腸絞痛的模式是寶寶在白天時都好好的,但一接近傍晚、晚上甚至半夜時段就會發作,不斷哭啼、無論怎麼哄都停不下來,一直到寶寶自己停下來睡著為止,但醒來後又像什麼事都不曾發生過一樣正常。腸絞痛發作的寶寶哭起來非常激烈,不僅聲量大、音頻高,臉部都皺在一起,還會全身通紅、雙手握拳、腿部僵硬,看起來非常疼痛。
父母無需太壓力
“我曾遇過不少在半夜時分抱著不停哭鬧的嬰兒來到醫院的父母親。父母親不僅會因為照顧寶寶過於辛苦、嚴重睡眠不足,更會感到非常自責,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不懂得照顧寶寶才會讓寶寶一直哭個不停。而家裡長輩的質疑更是新手父母的壓力來源,有時甚至還會因為不知道可以如何幫助寶寶而造成夫妻之間吵架、互相責怪,育兒的巨大心理壓力與沮喪等負面情緒也十分難熬。迎接新生命本該是件開心的事,大家都想做好身為父母親的職責,但若因此而搞得情緒狀態不穩定的話,不僅對父母本身不好,對寶寶也會有不好的影響,做父母已經很辛苦了,這些壓力其實都是不必要的。”
腸絞痛與脹風和吐奶有關?
“脹風可明顯看到腹部腫脹,輕拍還會有“咚咚”的聲音,而脹風的寶寶在被拍嗝後就會立刻得到舒緩;吐奶則關繫到寶寶食道與胃之間的介面“賁門”因尚未發育完全而無法完全緊閉。賁門無法關緊時就會讓寶寶容易因喝奶後平躺、身體彎曲或擠壓腹部而出現奶水逆流的情況,待寶寶3至4個月大、賁門發育完全後就不會再有吐奶的問題。所以腸絞痛跟脹風和吐奶並沒有太大的關系。”
不會造成後遺症
研究證明,患有腸絞痛的寶寶與一般寶寶的腸胃功能其實沒有差別,腸絞痛寶寶的腸胃並不會比其他寶寶來得弱,也不會因此而產生更多消化道疾病如腹瀉及嘔吐等問題。換言之,腸絞痛並不會造成任何後遺症,父母親可以不必為此過於擔心。
李醫生表示,醫生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問診及詳細身體檢查以排除其他病痛導致嬰兒哭鬧不止的可能性。為了安全起見,也可檢驗寶寶的尿液,以確保寶寶沒有發炎等其他病痛,但並不需要照X光、驗血或住院,所以醫生的正確診斷非常重要。如果發現發燒、胃口不好、腹瀉、嘔吐、精神狀態變差等不適症狀,寶寶的哭啼就很可能是由其他病症所引起,必須對症下藥進行醫治。
安撫舒緩寶寶不適
也因腸絞痛並非疾病,所以基本上並沒有“治療”可言。李醫生建議,在開始讓寶寶以藥物舒緩不適之前,可先嘗試安撫寶寶。
“讓寶寶身軀垂直並輕拍背部可讓肚子裡的風透過食道排出來(打嗝),而將寶寶靠在父母的胸口也可讓寶寶聽到父母的心跳聲。用包巾包覆寶寶、唱歌、說話、心跳及輕拍的韻律都可讓寶寶感覺就像是在子宮內一樣充滿安全感。白噪音如冷氣、洗衣機、吸塵機及吹風筒等電器所發出的聲音可讓寶寶暫時冷靜下來;開車兜風時的規律搖晃震動也可安撫寶寶;給寶寶餵奶也可能會有幫助。”
若試過所有方法還是無法舒緩腸絞痛問題的話,則可考慮嘗試使用幫助促進排風的藥物。須注意的是,腸絞痛並非疾病,不需要治療吃藥也可以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解決,而藥物只能達到暫時舒緩的效果,無法馬上幫助解決腸絞痛問題,最主要的“治療”還是必須給予寶寶時間發育。除了配藥外,醫生所能做到的也在於支持父母、讓父母可排除寶寶患有其他病症的疑慮,安心地撐過這個艱難的過渡時期。
對於良菌是否擁有能夠改善腸絞痛的效果,目前還在研究階段、尚未獲得證實。但李醫生認為,既然服用良菌並沒有害處,讓寶寶嘗試也無妨;而傳統藥物或藥油雖然已被民眾長久使用,但卻沒有研究證實有效,所以西醫無法給予任何意見。
“我覺得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避免使用不適當的藥物,其中也包括成人藥物,例如寶寶哭到無法入睡時使用安眠藥物讓寶寶睡覺,或擦拭藥性太強的藥膏或藥油幫助舒緩,這些未證實可讓寶寶安全使用的藥物都極有可能會傷害寶寶。”
解開迷思
李醫生解釋,寶寶初來乍到,會出現許多很特別或令人擔心的狀況,但其實都只是寶寶尚未發育完全的正常表現,不需要過於緊張或擔心。但若無法分辨各種情況是否正常,例如吐奶或嘔吐、發抖或抽筋時,也可求醫接受檢查以確保寶寶的健康並無大礙。
發抖:家長都會以為寶寶是因為冷才發抖,但其實不然。寶寶發抖主要是因為神經尚未完全發育、無法控制四肢所致,與冷得發抖的情況並不同。
打嗝:寶寶吃飽後偶爾會不停打嗝,可能會很激烈,也可能會持續半小時或以上,這其實是因為寶寶肚子內的膈膜因吃飽後的腹部起伏而開始震動。此反應在寶寶逐漸成長後就會消失,不需要過於擔心。
O型腿:寶寶在子宮裡長時間蜷曲著身體,所以腿部就會順著子宮的圓弧形狀發育,造成O型腿。此類O型腿會在大概1到2年內隨著寶寶的正常活動慢慢變直。
皮膚上的網狀血絲:溫暖的室溫與冷氣房之間的溫差會讓寶寶的血管收縮,屬於正常現象。
手腳發黑、發冷:寶寶開始發燒時的軀干偏熱,但四肢卻是冷的,所以會因血管收縮而讓手腳看起來稍微變黑。
李醫生認為,無論是寶寶出現了任何狀況,父母親都得以寶寶為優先考量,要注意別讓持有其他教養意見者讓寶寶吃下如偏方等未經研究證實能夠讓寶寶安全服用的物品。
“我們小兒科醫生也可算是寶寶的代言人,負責幫助保護寶寶,而父母其實更應該扮演這重要的角色。我覺得無論是身旁人的建議或上網參考所得到的資訊,都必須靠父母親自行判斷並達成共識,再決定要不要採納,千萬不要照單全收。寶寶無法捍衛自己,胡亂餵食的最終受害者還是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