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 Global Views Commonwealth 提供

善男信女虔誠的排著隊,靜待「效勞生師兄」幫每一個人消災解厄,一支支虔誠的香、悉心詢問信眾的姓名、每一個步驟都私毫不馬虎的講究──不僅象徵恩主公對信眾的開釋和慰藉,也是許多人化解疑難雜症的依歸──這是行天宮每天再平凡不過的日常,而這樣的「收驚」文化已成了傳統,更是正面積極的能量。

談到收驚,大部分北部人的第一個念頭絕對是行天宮,這個行之有年的傳統在人民心中有著重要的安定作用,求心安、氣不順、卡到陰等問題,在許多人心中似乎只要收過驚後,一切皆能消災解厄,就連甫出生滿月的嬰兒,在毫無來由地哭鬧、拗脾氣時,更是許多家長信賴之感念。

你肯定曾經好奇,那些幫忙信眾收驚的師傅,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行天宮 收驚文化的傳承

© 由 Global Views Commonwealth 提供

行天宮執事師兄曾思凱分享,行天宮的收驚歷史,至今已可追溯至一甲子以上,自從台北本宮尚未建造之前,在北投行天宮年代時便已有相關服務,「其實在台灣,許多的宮廟都有類似收驚的服務,只是行天宮較有特色、規模化,加上免費為民服務,因此比較受到關注。」

曾思凱說,行天宮是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宮廟,從建宮以來就有祭祀渡眾、有收驚的科儀、祭解,「而『收驚』的習俗,正是道教祭解的一部分,這是民間最重要的信仰之一,而每一個宮廟各自傳承的做法也大異其趣。」

他表示,收驚往往有著安定心神、穩定魂魄的重要性,進而讓人們安定身心靈、達到心安的作用。

最偉大的情操 80歲還無私奉獻

© 由 Global Views Commonwealth 提供

曾思凱分享,「那些幫忙收驚的人,我們稱之為『效勞生師兄』,就算其實是師姐,我們還是以師兄稱之,他們非常資深,有的70、80歲了、有人已經有30年的資歷,那全是義務性,完全無薪且無私的奉獻。」

他說,其實真正收驚的人,未必是那些師兄,而是恩主公藉由他們的雙手,令眾人如沐春風。然而,想要成為那雙「手」,可是必須經過恩主公的欽點和信賴。

事實上,這些效勞生師兄大多可能曾獲神明的幫助,因此決定在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主動回饋、感恩。

「他們秉持著堅定信仰,決定回報和奉獻,除了是種感謝外,也能夠多少幫助積陰德,希望自己家庭更好、讓子孫後代有好的發展,這樣就滿足了。」這是一種善的循環,也是個堅定的執念。

多年累積的經驗 秉持正念幫助人

© 由 Global Views Commonwealth 提供

然而,想要成為效勞生師兄,可是要從擔任行天宮的志工開始不斷累積經驗。曾思凱說,「擔任義工的過程,需要長期的信念和向心力,了解行天宮的宗教理念、精神的傳達非常重要,而從志工到正式效勞生,基本需要5、6年以上的時間。」

他強調,真正收驚時的技術和學問、技巧其實並不難,也不會太過難學,因為那收驚時香所使用的角度、指法、運行軌跡,進而幫助達到儀式完整性的過程都有一定的規則,只要多練人人都能上手。

但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這一路走來蛻變的過程,以及是否真的有心在科儀的傳承和儀軌的正面態度上,你必須在當義工時就全心全力的替自己努力、替他人提供協助,逐漸地累積自我的能耐,「而最終的過程,都還是要看恩主公是否肯定。」

而在服務一定時日以後,才有機會成為見習效勞生,再一步步地成為能夠幫他人收驚的人。

他說,畢竟,收驚必須非常嚴謹,整個活動也要避免任何商業行為涉入,「我們必須避免任何人學了以後,最後出去自立門戶或接案賺錢。」

久站和酷寒、炙熱 是最辛苦的地方

© 由 Global Views Commonwealth 提供

根據行天宮的統計,收驚的人平日約落在1000左右,而假日可以突破2000人,曾思凱表示,其實收驚最辛苦的地方,在於夏天的悶熱、冬日的酷寒,以及久站時的辛苦,畢竟其實許多長輩都年事已高,但他們還是非常敬業地在幫助來自各地不同的人們。

在從前,收驚的人們往往是遇上了驚到、不安、有壓力、睡不好、做惡夢、不穩定、恍神、恍惚、不集中等問題,但現代其實沒有侷限於此,「很多人其實也沒有怎麼樣,但主要是求心安、希望神明的護佑。」

此外,他提點,收驚時不要目的性的收驚,甚至排隊時還不斷在滑手機。「收驚前,應該要跟恩主公拜拜、跟神明請安,告知一下今天自己來的源由,才去排隊收驚,」重點是心要靜下來,若很急躁、收心便不容易,沉穩、尊重,收驚才會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