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逾萬 河南農民搶當「蟋蟀獵人」

 

(鄭州6日訊)中國部分地區「鬥蟋蟀」文化盛行,甚至摻雜賭博性質,造就龐大的「蟋蟀經濟」。每年立秋至秋分的8月至9月,是蟋蟀出沒旺季,河南新鄉巿延津縣130多個村莊超過70%的農民均加入捕捉蟋蟀,為其帶來高達2萬元人民幣(約1萬2130令吉)的月收入。

綜合媒體報導,當地蟋蟀交易市場近日人頭湧湧,買家圍在一起競價,不惜一擲千金爭奪心頭好,每隻蟋蟀少則幾十至上百元人民幣,最高甚至超過萬元人民幣。

據報, 8月底每天黃昏至深夜,延津縣的農民們會配備頭燈、迷你網兜、小竹筒等工具,沿道搜索或到玉蜀黍田「撿蟲」(蟋蟀)。

「撿蟲」指的是趁蟋蟀夜間出來覓食,而玉蜀黍田和花生地因為比較悶熱,蟋蟀會跳到田間小道上,較容易被「撿」(捕獲)。另外,捕捉蟋蟀的農民亦被稱作「蟋蟀獵人」。

獵人抓到蟋蟀後,會先觀察牠的牙齒、翅膀等。由於「鬥蟋蟀」要求體形要大而粗壯,因此「揀蟀」的篩選過程頗嚴格。據「蟋蟀獵人」馮恆蘭稱:「頭大、牙大、個頭兒大、品相好的就能賣上好價錢。」她指小的蟋蟀沒人要,大的又不好找,這要全靠運氣。

村民楊振方指出,每晚抓蟋蟀要徒步走30裡,年齡大的根本受不住。他今年賣蟋蟀已賺8000多元人民幣(約4850令吉),但也曾通宵辛勞一晚卻一無所獲。

另外,有些村民全部家庭成員一起捕捉蟋蟀同時當賣家,月入可達3、4萬元人民幣(約1萬800令吉至2萬4000令吉);一個人捕捉蟋蟀的月入多者達2萬元人民幣,少則也有4000元人民幣。

收益豐厚開酒店

延津縣德士村村委會主任楊立會指,該村已有20多年抓蟋蟀的歷史,保守估計蟋蟀產業每年為全縣帶來收益逾千萬元人民幣。

他稱:「那麼多收蟋蟀的客商過來,吃住不在縣城,就呆在村裡。許多村民把家裡改造成賓館,有的還在市場邊蓋有酒店,還對外擺攤出租,這些都是收入。」

有報導指,有蟋蟀為主人贏得300萬元人民幣(約182萬令吉),蟋蟀死後還遭火化,並送回主人老家山東安葬,落葉歸根。

另外,山東泰安市寧陽縣當地政府甚至籌備建設「中華蟋蟀文化產業園」,包括蟋蟀繁育場、博物館、研究所、競技交易中心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