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是走失的前奏!當心失智症十大警訊

檢視相片

想不起來別人的名字、翻遍包包找不到鑰匙、忘記今天跟朋友有約......,每個人的記性都可能「凸槌」,會是失智症嗎?國際失智症協會提出十大警訊,提醒民眾及早注意:

1.記憶衰退到影響日常生活

一般人偶爾忘記開會、朋友來電,但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比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尤其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比如不記得半小時前吃過飯、剛看過的報紙內容等,因此常一問再問同樣的問題。

比如長輩的慢性病用藥剩了一堆,問他怎麼沒吃,他說「醫生開錯了」,其實頻頻忘了吃藥很可能就是失智警訊。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意思;自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廚師不知如何炒菜;家庭主婦不知怎麼開瓦斯、用電鍋、洗衣機等。

一位家屬分享,她婆婆向來愛乾淨,家裡整理井然有序,但公公去世半年後,家裡不知為什麼變得像遭小偷般混亂,婆婆好像變得不會料理家務了,也常東翻西翻找東西。回想起來,這應該就是失智徵兆。

檢視相片

(攝影/陳德信)

3.說話表達出現問題

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或詞不達意,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以「送信的人」表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說話常停頓;用的字詞變少,比如不會說「我要上廁所」,只會說「尿」。有些患者會不能理解別人在說什麼。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也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也會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遊走(醫學上稱漫遊,指漫無目的的遊走)是失智症常見的症狀,發生在輕到中度或中度的患者。他們會莫名的焦慮、坐立難安、一直走來走去,卻說不出來為什麼或要去哪裡。「體力好的長輩甚至可以從早走到晚,連吃飯都坐不住。這是腦部退化引起的,藥物的效果並不好。」

如果長輩有遊走症狀,就要特別當心,因為再加上其他症狀如方向感不好或幻聽(聽到外面有人叫他),就可能導致出門迷路、走失。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週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同樣的東西重複買(比如衛生紙買了20包)、亂買股票等。

若長輩的車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撞痕,或屢屢出現反常舉動,就要注意了。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無法理解言談中抽象意涵,而有錯誤反應。如無法理解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等日常生活電器的操作說明;無法按照計劃做事(比如看著食譜做菜),也不能處理較複雜的事,如投票、辦理過戶、繳稅等。

7.東西擺放錯亂

一般人偶爾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錯得非常離譜,如衣櫥裡放水果、被子裡放拖鞋、皮夾或遙控器放進冰箱、到處塞衛生紙等,而且不記得也不承認是自己做的。

8.行為與情緒改變

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或憂鬱、躁動不安,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原因。

有位失智長者過去是音樂老師,平時待人和顏悅色,但後來打牌時竟一反常態,罵牌友「你是不是男人」,把牌友都得罪光了,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失智者也有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沒付錢、穿著睡衣就出門等;或出現幻覺,比如看到一群人在他的房間、地板上有水,事實上並沒有。

一位家屬說,她媽媽初期失智時,會拿鄰居晾在車庫的傘,愈拿愈多,回來塞在床邊,堅稱是自己的傘;還會去開鄰居家的門,舉止反常。

9.個性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懷疑配偶外遇、有人在飯菜下毒)、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或本來脾氣好的,變得愛發脾氣。

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一般人偶爾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睡得比以前久,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遇到親友婚喪喜慶,變得漠不關心或有不合宜的行為。

懷疑不對勁,就去檢查

雖然這些警訊很重要,但有些定義看起來還是有點模糊,一個星期內同時丟了鑰匙、忘了和髮型設計師的約算不算?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認為,「只要懷疑,就去看醫生」,讓醫生判斷。

可掛「記憶門診」,或神經內科、精神科中專長失智症的醫師。也可上台灣臨床失智症協會網站查詢:www.tds.org.tw,點選頁面左側「失智症診療醫師」查詢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