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三國歷史,必然會提到諸葛亮。他活了54歲,前半生在臥龍崗讀書、種地,後半生都貢獻給了劉備和蜀漢政權,幾乎以一己之力,將曾經那個編草蓆的劉備,扶上了帝位,自己最終活活累死,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精通兵法,能掐會算,運籌帷幄,口才也相當了得,民間將其奉為「智慧的化身,人臣之楷模」。

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也不例外,也有著致命的弱點。有人曾說,最了解某人弱點的人,一定是其競爭對手,這幾乎是一個真理。眾所周知,曹操的心腹謀士郭嘉,被稱為「鬼才」,其智謀可與諸葛亮匹敵,故有「奉孝不死,孔明不出」的說法。然而,郭嘉死的太早,他死的那一年,諸葛亮剛出山輔佐劉備,二人沒有機會一決高下。

此後的多年間,諸葛亮幾乎沒有遇到過對手,所有事情都在他掌控之中,更沒有任何人能讓他產生畏懼之心,有種獨孤求敗的感覺。然而,隨著曹操的去世,曹丕重用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打破了諸葛亮傲視群雄的局面,司馬懿也成了他一生最強勁的對手。

經過多次交手後,儘管司馬懿相對處於下風,但他將諸葛亮的弱點摸的很透。司馬懿對於諸葛亮,曾有過兩個評價,一是讚他為天下奇才,這也算是對手的尊敬。第二個評價雖然僅有17個字,卻相當的精闢,一語道出諸葛亮的弱點,即「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是說,諸葛亮雖然志向遠大,卻優柔寡斷,雖手握重兵,卻不懂得權變的道理。

司馬懿之所以這麼說,並不是刻意貶低諸葛亮,而是一種非常可觀的評價。諸葛亮共進行五次北伐,均已失敗而告終,除了在第二次北伐時攻下了兩個偏郡外,幾乎再也沒有佔領曹魏的一寸土地,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這其中雖然有很多因素,但作為主帥的諸葛亮難辭其咎。

當蜀漢名將魏延提齣子午谷奇謀時,因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斷然拒絕了魏延的計策,錯失了一個大好時機。陳壽在《三國志》中曾這樣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與司馬懿的評價基本相同。

世間幾乎沒有一個完美的人,儘管諸葛亮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但他畢竟也是肉體凡胎,難免有一些弱點,這並不影響他一生的貢獻以及在後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清朝的康熙皇帝曾這樣評價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