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吃飯、偏食,父母頭好大,這時候該怎麼辦?兒科醫師建議,包含訂好用餐規則、不要邊吃飯邊看電視、別提供零食、家長保持中立態度、用餐時間不超過30分鐘、尊重孩子對於新食物的抗拒等8點原則有助改善兒童餵食困難問題;不過,台灣兒科醫學會也提醒,由於不同餵食困難類型的成因與特質各異,應依據每個孩童不同的狀況與餵食困難類型,給予相對應的飲食行為衛教。
▲醫師祁孝鈞提醒,別讓小孩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用餐時應避免吵雜讓孩童能專心吃飯。(示意圖/Betty提供)
根據祁孝鈞醫師的部落格表示,不少家長經常會遇到小朋友不肯吃飯、吃太少、或不願意吃特定食物的情形;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他提供家長8點應了解的基本餵食原則如下:
1、訂好用餐規則;父母可以決定用餐的時間地點與該吃什麼,但由孩子自己決定要吃多少。
2、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玩玩具,用餐時應避免吵雜或容易分心的環境,讓孩童能專心吃飯。
3、餐與餐之間應有三至四個小時的間隔,間隔之間且不要提供營養成分不佳的零食。
4、保持中立態度;不要用過度誇張的舉動來促進或鼓勵餵食,小朋友不吃飯的時候也不要流露出不悅的情緒。
5、給予合理的用餐時間,用餐時間不超過30分鐘;以可配合家庭用餐時間為主。
6、尊重孩子對於新食物的抗拒,可以改變食物的呈現方法,有系統地讓孩子嘗試新食物。
7、鼓勵孩子自行吃飯,給予孩子個人專屬的餐具。
8、容忍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可能因不熟練而吃得亂七八糟的情況。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以「台灣餵食困難兒童診斷及處置建議」一文指出,兒童餵食困難問題可能因器質性(如消化道疾病、過敏、腫瘤、代謝疾病等)或非器質性(如父母期待過高、不良進食經驗等)的原因所引起。由於不同成因所需要的協助與介入也有所差異,臨床上面對有餵食困難問題的孩童時,應先找出根本原因、釐清孩子餵食困難類型,以便能為其提供量身訂做的治療方針。
台灣兒科醫學會也提到,針對無潛在器質性疾病、單純屬於行為方面問題的兒童,飲食行為的調整,進而幫助孩童建立正確飲食習慣為臨床處置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由於不同餵食困難類型的成因與特質各異,同樣的行為調整建議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病人,臨床醫師應依據每個孩童不同的狀況與餵食困難類型,給予相對應的飲食行為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