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有退滯的傾向,否則兒童的天性會勇往直前、生氣勃勃地尋求獨立,兒童爭取獨立的過程,始於生命之初,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引領著他去達成目標,這股力量就是天賜的動力。

孩子是如何獲取獨立的呢?

孩子變得獨立是很自然的過程,成長發展就是獨立的逐步獲得,不僅心理發展如此,生理髮展也是如此。

就像孩子從剛出生需要完全依靠母乳到後面可以添加輔食進食,這是獨立的一步,之後孩子可以爬,可以不用總要你抱著,這又是一大獨立,孩子自己感覺到他的雙腿可以把他帶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孩子1歲半以後,自主意識開始產生,比如想要自己穿衣、走路、拿玩具等,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

這時候如果父母放開讓他們獨立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肯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讓他們獲得自主感,發現自己有能力做很多事情。

「孩子的獨立是一種生理狀態,一種由發展過程而引發的變化,自然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自然也把獨立賜予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父母如果了解孩子的發展特徵,遵循孩子的自然發展順序,不去阻礙孩子自由發展與探索,這本身就培養了孩子的獨立。

如果父母一味包辦,孩子想做卻做不了,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羞恥感。

我們經常能看到三四歲的孩子被全家上下照顧的體貼入微,但脾氣卻很差,一言不合就發火,本質就是孩子的自我意志被壓制而產生的羞愧和憤怒的情緒。

更有孩子因為父母長期包辦,養成了依賴心理,認為自己無法獨立完成事情。這樣的情緒會逐漸形成孩子性格的一部分,並對日後的生活持久地造成影響。

「喂他吃,幫他穿,這種貼身保姆式的服務很省心,但是危險的,因為堵住了孩子生命發展的出路,也造成了生命發展的阻礙。

除了一些立竿見影的後果以外,還有更嚴重的後遺症。他的肌肉張力由於缺乏活動而衰弱,最終喪失了原有的活動能力。由於他不需活動,只需要開口提要求,因此,他的心智也會變得越來越薄弱。

所以,讓孩子親力親為、給予一定探索的自由,並不是可有可無、以後長大自然會的事情,他的性格一旦養成了,再想改變就很困難了,想必有此經驗的家長一定深有體會。

「一步步地,孩子在各方面逐漸減少對周圍人的依賴,直到有一天,他也想在心智上得到獨立,因此,他顯現出來喜歡利用自己的經驗,而不是依靠別人的經驗,來發展自己的心智,他開始探索事物」。「孩子通過工作來尋求獨立。爭取身體與心智上的獨立。他不大關心別人的知識,而想獲取自己的知識,獲取對周遭環境的體驗,並且想在未經他人幫助下,自己努力去了解這個世界」。

可以試問下自己:

我真的想讓孩子獨立嗎?

究竟是孩子離不開我,還是我離不開孩子?

如果你屬於「隔代教育」家庭,或是「不願意放手」的父母,那你很熟悉以下幾句話:

「孩子太小了,怎麼會自己吃飯」

「孩子吃得那麼很慢,大冷天的,飯都涼了,擔心他生病啊」

「老人怕孩子餓著,非得喂,又怕爭執起來,我沒辦法啊!」

「我要上班,沒時間啊,所以我幫他穿好。」

「別讓他拿玻璃杯喝水,摔碎了,他受傷了怎麼辦!」

「我真拿他沒辦法…..」

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1、『 愛與尊重是獨立性的前提 』

我們給孩子的愛與尊重應該是無條件的,不要說「如果你不......我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

我們可以表達不認同的想法,但需要接受孩子的感受,這給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外在的世界是家庭的延伸。

如果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感到父母對自己是接納的、愛自己的,那麼對外在世界的評價就會積極,就敢於獨立完成事情。

2、『 了解孩子的發展過程不可缺失 』

與其他哺乳動物的成長曆程相比,人類的成長要經歷較長的依賴期。

在嬰兒期,孩子甚至不能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辨開來。

一歲左右的孩子,在邁出人生中獨立行走的第一步時,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喜悅,這是孩子身體獨立能力的展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可以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這標誌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增進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關鍵時期。這時,家長要主動為孩子營造環境,在父母的監護下,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動協調能力的提高。

到了三至四歲,就可以鍛鍊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後逐漸讓孩子學會收拾床鋪、飯桌等。

3、『 鼓勵孩子多進行自主性動作』

當孩子反抗別人代勞時,也就是他第一次有意識地在爭取獨立。

1—3歲的孩子對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興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歡模仿,所以當他看見大人在幹什麼他也學著幹什麼。此時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做不好而不讓孩子去做。

當孩子表達出想自己做的意願時,給孩子機會去嘗試。

孩子自己做的時候,可能非常慢,或者做的不太好,善後可能會花更多時間,但是孩子的收穫卻是很大的。孩子在一件件的事情中,確認了自己是有力量的,這種自我評價會幫助孩子迎接更多的挑戰。

4、『 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培養初步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

當孩子可以做的時候,你再給予孩子幫助,那就是多餘的,是一種阻礙。

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父母可以啟發他們自己開動腦經去想、去尋求答案。

對此多數的父母很注意增加孩子的知識,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5、『 尊重孩子意志的發展、培養孩子精神上獨立性 』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引導和幫助下,逐步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

在這個過程裡,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

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一手包辦,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中必需的求助。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儘量尊重孩子的意願。

意願被充分尊重的孩子會逐漸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為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這些對於孩子將來發現自己的人生興趣和安排好自己的人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培養獨立性不走極端

也許你在路上也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不小心撲街,整個人臉朝下摔在地上,哇哇的哭,哭著喊著大人幫忙,旁邊的大人站在那裡,堅持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起來。

也經常聽有的父母說,孩子從出生就讓他一個人睡小床,原因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如果孩子心理還沒有做好準備而家長強行要求孩子獨自完成,最後的結果反而會事與願違。

孩子摔倒在地求助家長卻被拒絕,孩子的感受是我需要幫忙的時候也沒有人幫我,會有無助絕望的感覺;孩子從出生就不能跟父母一起睡,感受到的父母的愛和親密感會打折扣,這些都會消弱孩子內在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增加孩子的無助感,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反而起到事與願違的作用。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個逐漸形成的過程。首先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尊重,使孩子內心充滿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耐心等待孩子完成,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溫暖的懷抱。我們給予充分的信任和耐心,孩子也會回報我們獨立和陽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