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寶寶出生後,相信不少寶爸寶媽最關心的一個問題莫過於寶寶什麼時候能叫一聲自己「媽媽、爸爸」,所以這也就讓很多寶媽特別著急,尤其是到了一歲之後,有些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的話,那麼有些父母就按捺不住開始焦慮,那麼究竟寶寶什麼時候才能完整的說話呢。

一般9~12個月的時候是幼兒的學話階段:這時寶寶開始模仿大人發音,開始把詞和對應的事物聯繫起來,開始對詞義產生理解。

一歲半以前,寶寶主要說的是一兩個詞,比如寶寶可能會用「帽帽」來表示「我要戴帽子」。一歲半以後,寶寶的詞彙量明顯增加,詞類範圍明顯擴大,可以說多個片語成的句子。之後,句子的結構越來越複雜,字數也越來越多,表達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嬰兒的腦細胞是由生長環境中所得、所見、所聞的刺激來刻畫重複印象,這些刺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語言發展。因此,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家長也應該給予豐富的語言環境,給予足夠的語言刺激。比如,給孩子換尿布時、洗澡時、餵奶時等等都要與孩子講講話,來刺激幼兒的語言發展。

孩子說話的早與晚,的確存在著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後天生存環境的影響。幼兒的語言學習有一個基本過程,如1周歲以內孩子的發音一般是無意識或僅有簡單的單音,1-3歲後就能比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要求了。所以育兒方法也不同。

其實,孩子說話的早晚跟爸爸媽媽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你家也有孩子一定要多用這3種方式來引導孩子說話。

經常用語言逗孩子

不管孩子有多大,做爸爸媽媽的都可以用語言來逗孩子,只要不打擾孩子的正常睡眠和休息都行。有些爸爸媽媽在逗孩子的時候,喜歡用拍一拍晃一晃的方式,結果不一會兒就把孩子哄睡著了。倘若孩子媽媽可以採取用語言溝通的方式來逗孩子,不僅可以省下很多體力,還可以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

引導孩子識別動物和玩具

很多爸爸媽媽在引導孩子說話的時候,都會先教孩子叫爸爸和媽媽,遇到脾氣比較大的孩子可能你越教他,他就會越不學。所以,做爸爸媽媽的可以利用一些玩具和小動物來教孩子說話,時間久了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識別能力。當孩子學會說話的時候,不僅可以說出很多詞語,還可以分辨出很多小動物。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不管你之前喜不喜歡出門,當你的孩子過了半歲之後,就要經常帶孩子出去走一走,無論是帶著孩子逛商場,還是帶著孩子去公園都是很不錯的選擇。「見多識廣」這4個字不僅可以用在大人身上,也同樣能用在孩子的身上,孩子見到的越多知道的就會越多。每個孩子都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孩子接觸到的人越多就會越聰明,說話能力也會越強。

你家孩子多大會叫爸爸和媽媽的呢?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