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網絡欺凌致學生患思覺失調 有小學撰教材增資訊素養

年輕新一代在網絡世界成長,但傳統課堂只重視資訊應用,忽略對網絡欺凌、道德公審等危機意識的教學。有教育心理學家指,現時網絡欺凌問題普遍,遇過有中學生個案,在所屬班別的「WhatsApp」聯絡群組遭受欺凌,同學不時嘲諷他體型肥胖,令他情緒長期受到困擾,最終患上思覺失調;亦有小六生,其「大頭貼」相片遭「加工」成「和尚頭」令女同學自尊心受創。

有學校為提高小學生的資訊素養及安全警覺性,花一年撰寫教材套以補漏課程不足,讓同學明白網絡欺凌對受害者的負面影響,一旦遇上這個情況,亦懂得向老師求助。


網絡世界陷阱處處,在學童的世界若處理不善,不懂運用,隨時會演化成網絡欺凌。教育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學界網絡欺凌問題普遍,特別容易出現初中及高中生身上。

學生因身型及體味而遭人身攻擊

曾有中學生個案,在所屬班別的「WhatsApp」聯絡群組內,因肥胖的身型及體味而遭嘲諷及人身攻擊,「例如話『今日好臭聞唔聞到?』又或者『今日覺得好迫』」同學們最後更竟突然將他移離群組,令他情緒受到困擾。他最終於三個月後患上思覺失調,出現妄想的病徵,例如,「搭緊地鐵時都以為身邊人都知道佢嘅事。」

網絡媒體推陳出新 學校家長「要跟得緊」

鄒凱詩表示,年輕人沉迷與及重視網絡世界,一旦不幸遇上網上欺凌,就會影響受害者個人自信心、建立人際關係及產生情緒問題如患上抑鬱症。鄒認為,資訊科技發展及網絡社交媒體不斷推陳出新,有時老師與家長必須要努力了解才會「跟得貼」。

她認為,在學校層面,一旦發現網絡欺凌個案,需要及早介入,阻止欺凌持續;至於家長方面,則要陪伴子女面對問題,如向學校反映情況,亦要肯定他們自我價值,以助他們重建社交關係。


為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再加上近年網上情緣騙案持續上升,有小學特別撰寫教材套。聖博德學校校長張作芳指,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會遭殃,反映港人對網絡世界虛擬與現實差距的認知不足,故有必要從小培養學生網絡公民素質及危機意識。

教材套配短片情境教學 「少說教,多討論」

張作芳曾任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校長,2017年中取得優質教育基金計劃約200萬元撥款,領導團隊撰寫「電子網絡急救達人—資訊素養教材套(小五)」,並同期在學校試行教學。

教材套包括五個單元,分別是網絡形象及身份、網絡私隱及安全性、網絡權利及責任、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及媒體素養,配以短片作情境教學,以達致「少說教,多討論」的目標。

網絡安全警覺性低 小學生做KOL約陌生網友見面

學校老師陳珮芬指,過去見到有不少學生做網絡紅人KOL(Key Opinion Leader),不過在網上與網民互動時,則未有提高警覺性。她舉例,年半前其任教的五年級女學生在網上做KOL,拍片分享遊戲教學,有網民主動約會見面,「但學生都唔覺有問題」。

小六女生遭改圖變「和尚頭」 自尊心受創

她續指,曾聽聞有六年級女學生,其「大頭貼」相片遭「加工」,「鏟晒頭髮,加入六粒圓點,整到似個和尚頭」,令女同學自尊心受創。她指,將這個實例加入教材套,希望讓同學明白網絡欺凌對受害者的負面影響,同時一旦遇上這個情況,亦懂得向老師求助。

教材套現適用於五年級學生,有約40校參與採用,團隊期望未來可吸引至百多間學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