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長認為給立規矩是為了約束、限制孩子的某些不恰當行為。其實不只這麼簡單,給孩子立規矩是讓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做事必需有一個基本準則去遵守。今天就給大家分享3個給孩子立規矩的秘訣。做到這3點,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立規矩可以這麼簡單,比打罵省力多了。

1.規則要少,才能發揮作用

我們常會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好像孩子天性頑劣,要是大人不管著,他們就會紛紛走上歧途一樣。

其實事實恰恰相反。

孩子不聽話,不是因為我們管得少,而是因為我們管得太 多 了!

回想一下,我們每天對孩子說的話,有多少是在管他們。

就拿吃飯這件小事來說。飯桌上,你是不是經常對孩子說下面這些話?

好好吃飯,不要玩勺子。

快點吃,別磨蹭了。

張嘴,用嘴巴嚼,不準含在嘴裡。

不準吐出來,咽下去。

怎麼回事?再不聽話就別吃了!

跟你說了一百遍了,吃飯的時候要坐好,不要亂踢。

如果換作是我們,吃飯的每個細節都要被人管著,我們還吃得下去嗎?估計早就發脾氣走人了。

想讓孩子好好吃飯,其實只需要定一條規則: 吃飯的時候坐在位置上。

至於吃什麼、吃多少,快快嚼還是慢慢咽,用手抓還是用勺子,在孩子還沒有養成定點吃飯的習慣之前,這些都可以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

與其要求很多,孩子一條都做不到。不如只要求最重要的一條,努力把它做到。

《愛和自由》裡有一段話我特別贊同。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說法,就是 不建立規則,就等於暴力。

因為不建立規則的話,權力就掌握在了大人的手裡。 你就會依照你的情緒,你的看法來對待孩子。」

仔細想想,我們平時是不是這樣呢?

心情好時,孩子怎麼樣都可以。心情不好,孩子怎麼做都是錯。

這不是在立規矩,而是讓孩子無條件服從我們。

孩子是渴望獨立,渴望自主的。

如果我們壓制太多,他們就會把原本用來成長的能量,都用在和我們反抗上。

所以我們要剋制自己想當上帝的慾望, 想清楚哪些規則最重要。

把這些規則列出來, 刪減再刪減,然後明確的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怎麼做。

當我們的要求變少、變清晰後,孩子自然會變得順從起來。

2.共同遵守的才是規則

在很多家庭裡, 規則不是用來説明孩子成長,而是方便我們管教用的。

所以我們立的規矩,總是針對孩子一個人。

孩子不能玩平板,我們卻可以無限制地抱著手機,直到淩晨。

孩子要好好學習,上各種培訓班,我們卻可以從不看書,整天追劇、玩遊戲。

孩子不能貪心買玩具,我們逛起淘寶來卻從不心疼錢。

當我們只給孩子一個人立規矩的時候,孩子輕易就能識破我們的小心思,想讓他遵守規則比登天還難。

其實,不守規矩並不是孩子的錯。

而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裡,住著一群調皮的 「鏡像神經元」,它會讓我們無意識地模仿別人。

比如交談中的兩個人,一個人交叉雙臂,不一會兒,另一個人也會做出同樣的動作。

我們看美食節目時,即使不餓,也會翻箱倒櫃找點零食來吃。

同樣的,孩子看到我們玩手機,不高興就發脾氣,很晚都不睡時,他們也會不自覺地模仿,因為 這是一種本能。

想讓孩子遵守規則,我們必須自己先做到,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

當規則變成全家人的行為規範,不再只針對孩子一個人時,遵守規則就會變成一件很自然的事。

3.有規則就要有後果,並且說一不二

立規矩時,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 光會嘴上耍狠,卻從來沒有行動。

有多少爸爸媽媽對孩子說過,「再不聽話,就讓員警叔叔把你抓走。」

第一次聽到,孩子還信以為真。兩次、三次,人家就不信你了。

所以 規矩要想有效,後面必須得跟著後果。

「如果做不到,就會怎麼怎麼樣。」否則就只是唬人的把戲。

比如孩子 在遊樂場打人,跟他講道理、逼他道歉都是沒用的。

在孩子第一次打人的時候,就應該告訴他,

「 再有這樣的行為,我們就馬上回家。」

孩子若再犯,就要立刻帶他回家。任孩子怎麼求饒,都不能心軟妥協。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媽媽是說到做到的。

這種失望、後悔的經歷,比你說100遍威脅的話都有用。

不過用這招時要特別注意,這個 後果必須要合理,而且要和孩子犯的錯有因果關係,不能是隨心所欲的懲罰。

比如孩子扔玩具,沒收一天使用權是合理的,打屁股就不合理了。

另外, 一段時間後,我們要再給孩子一次好好表現的機會。比如再去一次遊樂場,看他能不能和小朋友好好相處。

如果孩子有進步,別忘了誇獎他哦。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記住, 我們的目標是説明孩子成長,而不是濫用作為家長的權利,或者發洩情緒。

我們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就像保護他的眼睛一樣。

因為 只有好孩子,才會努力剋制自己,做你眼中的好孩子。

壞孩子是不會為了討你開心,而做任何改變的。

[https://youtu.be/fLaJCU35rpo]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