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我國傳統技法之一,在中醫學最古老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早有記述,使用至今已逾上千年曆史。

感冒是一種外感風邪或時行病毒所引起的發熱性疾病,感冒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以冬春寒冷季節為多,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喉腫痛、脈浮。由於外感病邪不同,中醫認為感冒有風寒、風熱和暑濕之分。

下面就聊聊關於感冒這三種類型,用特種刮痧怎麼調理。

風寒

感冒

症狀: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為主要症狀。

治法:項叢刮、項三帶、肩胛環、羶中刮、風池、大椎、足三裡

運板技巧:

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首刮項三帶,以瀉法刮之,因為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肩井處可加拔罐;大椎處也需要加強大,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以出痧為度。

再刮項叢刮,以平補平瀉手法刮拭,風池穴需要加強。

接著刮肩胛環重點肺俞、肩胛部。

然後羶中刮,手法要輕柔;最後刮拭足三裡,刮拭面盡量拉長。

風熱

感冒

症狀:以惡寒輕、發熱重、頭痛、有汗、流濁涕、痰黃稠、口渴、舌苔薄黃為主要症狀。

治法:項叢刮、項三帶、肩胛環、風池、風府、大椎、合谷、曲池、尺澤、外關、足三裡

運板技巧:

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項叢刮,以平補平瀉手法刮拭,風池穴和風府穴需要加強。

再刮項三帶,以瀉法刮之,因為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肩井處可加拔罐;大椎處也需要加強大,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以出痧為度。

然後刮肩胛環,以縱五帶為重點刮拭,第一帶督脈宜輕刮之,餘用瀉法,在肺俞、肩胛骨內側緣加強。

最後刮拭上肢曲池、尺澤、外關、合谷,結束時刮足三裡。

四肢部穴位要求刮拭面盡量拉長,可於合谷,足三裡處行點、按、揉複合性手法,以加強療效。

暑濕

感冒

症狀:多見於夏季,感受當令暑邪,暑多夾濕,暑濕並重,以發熱、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頭痛、頭脹、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尿短赤、舌苔黃膩為主要症狀。

治法:肩胛環、羶中刮、三脘刮、尺澤、合谷、中脘、足三裡、支溝、羶中

運板技巧:

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肩胛環,以縱五帶為重點刮拭,第一帶督脈宜輕刮之,餘用瀉法。

再刮羶中刮,手法要輕柔。

然後刮三脘刮的中脘,

接著是上肢內側的尺澤,上肢外側支溝和合谷,最後刮拭足三裡。

四肢部穴位要求刮拭面盡量拉長,可於合谷,足三裡處行點、按、揉複合性手法,以加強療效。

如果咽喉疼痛可考慮在少商、大椎放痧。

體溫

超過39℃有高熱

特種刮痧配穴:項三帶、肩胛環、肘窩刮、曲池、合谷、委中三帶

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項三帶,以大椎,肩井為重點出痧後配合拔罐,可加速退熱。

然後刮肩胛環,肩胛環具有解表清熱,宣陽和陰,清肺止咳,補虛益損,鎮靜安神之功。肩胛環以縱五帶為重點刮拭,第一帶督脈宜輕刮之,餘用瀉法,視痧痕配以拔罐。

肘窩刮,以瀉法刮之,令其出痧。

委中三帶以瀉法刮之,令其出痧酌情拔罐,其退熱效果迅速。

最後刮曲池,合谷穴,刮拭面盡量拉長。

刮痧注意事項

操作要點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膚上均勻塗上刮痧油等介質;

(2)手握刮拭板,先以輕、慢手法為主,待患者適應後,手法逐漸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宜單向、循經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以出痧為度。

(3)刮痧後囑患者飲用溫開水,以助機體排毒驅邪。

注意事項

(1)刮痧後1~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

(2)刮痧療法具有嚴格的方向、時間、手法、強度和適應證、禁忌證等要求,如操作不當易出現不適反應,甚至病情加重,故應嚴格遵循操作規範或遵醫囑,不應自行在家中隨意操作。

(3)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的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刮痧療法並非所有人都適用,一般血小板減少,肝腎功能不全,有出血傾向者及皮膚有炎症者不適合此療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