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孩子從小的教育影響著以後的發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成績只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這些我們整天掛在嘴邊的話,等到孩子成績下來之後,好像瞬間就被遺忘了。可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確實有!但是,也請家長們注意一下。當你收到孩子的成績單。不管是好或者不好,都應該知道的是,如何跟孩子談論這個成績。
一個極嚴寒的早晨,學校附近的速食店坐滿了邊喝東西邊等孩子學期結業式結束的家長。鄰桌兩位媽媽,一直很大聲地談論孩子的考試和成績,哪一門考得好,第幾名,哪一門考得不好,怎麼不好。
沒有不關心孩子考試成績的爸爸媽媽,但不少父母,談論孩子成績的方法並不適當。
一些時候,就像這兩位媽媽一樣,把成績當作閒聊的談資,並隨口做出判斷、結論;另一些時候,是對分數多少過於在意,但看不到分數背後的問題。
1 多表揚,少批評
孩子彙報成績時,我們的基本策略是多表揚、少批評。哪一科成績很好,就熱情洋溢地表揚一下,哪一科成績不好,就提醒他繼續努力。
「媽媽,我數學99分。」
「哦,好棒!」
「爸爸,我語文88分。」
「哦,好像不太好哦,下學期加把勁兒?」
孩子小學時,差不多這幾句話就談完了。現在大兒上了初中,學校會有比較多的橫向和縱向比較,談論成績時會更詳細、更嚴肅些,但基本上還是先表揚完好的,再坐下來分析不夠好的,不會好壞不分、攪和到一起。這樣,兩個孩子都能對大大小小的考試持輕鬆態度,好壞都不會太在意,糾結。
與孩子的考試成績相比,我們更在意的,是孩子平時的學習狀態是不是認真,有沒有困難、需不需要幫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考試結果好壞,都是平時狀態的反映,沒有「考得好」「考得不好」一說。平時狀態很好,成績自然不會差,平時狀態就不夠好,糾結成績就更是捨本逐末。
2 不做「偏科」概括
孩子小學和初中階段,各科的成績差異,有很大的偶然性,大部分原因是在某一科下的工夫不夠,不會嚴重到「偏科」的程度。
怎麼下工夫都無法糾正的「偏科」,可能要到高中才出現。所以對小學、初中孩子各科成績差異,應儘量不用「偏科」來概括。
「我們孩子偏科啊,數學好,語文不好。」
「我們孩子偏科啊,語文好,英語不好。」
越是這麼說,尤其是當著孩子這麼說,越是給孩子的成績差異找理由,孩子會認為「反正我就是偏科的」,而不會認識到不夠好的那個科目,是自己沒有下工夫所致。
持續以「偏科」掩蓋直正的原因,可能正好種下孩子到高中後真正偏科的種子。
3 只和他自己談,如有必要和老師談
孩子的考試成績,我們基本上視為孩子隱私的一部分,儘量只和他自己談。和大兒談成績時,不會抓小兒來一起聽,和小兒談成績時,也不會抓大兒旁聽,更不會和其他家長討論彼此孩子的成績。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如果老師需要溝通孩子成績,我們會和老師認真討論;如果我們覺得需要和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成績,我們會考慮找老師討論。基於自己的孩子自己負責、儘量不給老師添麻煩的心態,抓住老師討論孩子學習和成績的情況,還沒有出現過。
4 不看分數,看差距
我們一直互相提醒,也向孩子明確表示,考試的目的是考察學習的結果,成績好固然值得表揚,某科成績不夠好,也是好事,正好告訴你哪裡還有差距,需要加強。爸爸媽媽和你們談論考試成績,不是為了評價分數本身,是要和你一起發現差距,找到下一步需要重點下工夫的地方。
孩子明白這一點,就不會為成績不夠好而有太大壓力。不少孩子被逼得隱瞞成績或者試圖用到作弊等手段,甚至出現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行為,往往是因為大人孩子對分數、排名結果太過在意。
5 不把壞成績當 「小辮子」
父母不能把孩子某些不足之處當成「小辮子」來用,更不能把考試成績當作孩子的「小辨子」。
「考得那麼差,還想出去玩?!」
「考得那麼差,還想要新玩具?!」
「考得那麼差,還不趕緊做作業去?!」
父母這麼說,是恨鐵不成鋼,目的是讓孩子進步,但因為考試成績不夠好,而限制孩子享受約定好的好吃的、好玩的或自由時間,是極其消極、沒有建設性的方式。這只能讓成績不那麼好的孩子沮喪、對抗,甚至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讓成績好的孩子覺得父母只在意成績與面子,不考慮他的感受。
6 縮短討論時間
每個學期結束,考試成績自然是爸爸媽媽最關心的話題,對成績的談論,可能會持續到放假後大人孩子真正從每天上學的節奏中放鬆下來,甚至到孩子回老家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考試成績是過去時,不是現在進行時。人生漫長,一次考試,尤其是普通的期中、期末考試,並不決定什麼。沒完沒了地討論已經過去的考試、已經定格的成績,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沉湎於過去,對於孩子知道下階段要朝哪個方向努力,毫無用處。
所以我們的方法是,儘量縮短討論考試成績的時間,和孩子討論清楚哪裡需要繼續努力,就停止這個話題,和孩子一起放鬆。如果是期末考試,便要讓孩子享受一個輕鬆的假期,不讓孩子在整個假期中都背負考試分數的壓力。
7 不做比較
「不比較」是我們帶兩個孩子的基本準則,同樣,兩個孩子的成績,也不會拿來比較。「你比哥哥/弟弟考得差」,「你某某科就不如哥哥/弟弟」,「你哥哥/弟弟能考得這麼好,你怎麼就不能呢」,這樣的比較,對被當作榜樣的孩子不是鼓勵,對被比出短處的孩子更是傷害。
我們也不將孩子與他的同學比較,不鼓勵孩子與他的同學比較。父母把孩子和他同學比較,通常是拿成績好的來比,這實際上是對自己孩子的否定。孩子和他同學比較時,則通常找某方面不如自己的,「我比某某還強呢」,這會讓孩子習慣於向後看,習慣於自我安慰。兩種比較,除了顯得爸爸媽媽和孩子多說了幾句話,沒有任何意義。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兩個或更多孩子的爸爸媽媽尤其需要這個認知。這樣才能看到、欣賞每個孩子的優秀之處,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節奏成長。
8 不把成績當談資
每到快過年,網上就開始流傳「單身青年」被親朋各種「拷問」的段子:啥工作呀?工資多少啊?有男/女朋友了嗎?男/女朋友做啥的呀?工資多少啊?…問者各種關心,被問者各種尷尬。
過年回老家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叔叔姑姑舅舅姨媽三姨姥二爺爺的孩子,遭遇其實不比被拷問的「單身青年」好很多。「期末考試考得怎麼樣啊?」「多少分啊?」「第幾名啊?」成績好的孩子還好,成績不夠好的被這樣當面問起,恐怕也和單身青年一樣尷尬。
長輩和至親詢問,自然是出於關心,而很少見面的親友問起,則不免是尋常客套。無論孩子成績好壞,爸爸媽媽都應該避免孩子的成績成為親友談資,保護孩子免於被當面評頭品足的窘境。
我們的策略是,對樂見孫輩好成績的阿公阿嫲,會不當著孩子的面,彙報得稍詳細些,但是會叮囑,一定不要在孩子之間做比較(我們都不是獨生子女,孩子有好幾個堂、表兄弟)。對於過年聚會時大家族中那些隨口問問的親友,則一律回答「還不錯」「都挺好的」,然後趕快轉移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