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裡傳來兩兄弟的爭吵聲,弟弟拿了哥哥的玩具,哥哥搶回去:「這是爸爸買給我的,你不可以碰!」媽媽:「可是你放在那又沒在玩,弟弟為什麼不可以拿?」哥哥就生氣大叫:「這是我的!!!」兩兄弟又開始東拉西扯搶玩具。媽媽生氣就說:「收起來,都不要玩!」
有手足的家庭一定都會遇到這些讓爸媽頭痛不已的爭吵。
三個錯誤教養,讓手足吵得更兇
明明大人有在教,孩子還是覺得大人不公平,你確定教對了嗎?你以為教的很公平,其實在孩子心中根本不公平~
1.強調手足中間的排行責任,越嚴格管教,孩子越容易吵架!
研究發現,如果過度的強調,”你是哥哥,所以應該要負責、禮讓、懂事”,結果會讓老大背道而馳,因為孩子對排行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老大可能把情緒轉嫁到老二身上。如果老大對弟妹充滿著憤怒與嫉妒的情緒,大人卻又忽略這些情緒,沒有加以引導,孩子自然會轉成其他的發洩行為,開始出現打人、攻擊弟妹等等….反而會讓他們將這些負面行為內化成自己與同儕的互動方式。
2.長輩特別愛誇獎某個孩子
大人不經意的偏心,不管孩子幾歲,都會讓孩子更討厭他的手足,最後用錯誤的方法,來爭取主要照顧者的關注。
3.假公平,犯錯就大家一起處罰
連坐法,也是父母常常的無心之錯。
例如”你們兩個搶玩具又打架,通通沒收,而且給我去罰站。”
這樣做,如果手足其中一方是對的,是一方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兒一方次無理的破壞規矩,會造成守規矩的那一方,更加的討厭他的兄弟姊妹。所以連坐處罰,通常是假公平。
父母越想做好「公平」,孩子會更憤憤不平
爸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越想要做好公平這件事,無疑是火上加油罷了!從心理層面來看更是如此。
人類是一個很容易變的動物,所以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我們會一直往上邁進,總是希望比別人好,例如比較瘦、比較有錢、比較聰明、位階比較高等等。
孩子當然也不例外,這是天生的本能,9~10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察覺出8個和12個的不同(多和少)(Xu and Arriaga, 2007; Lipton and Spelke, 2003),不到一歲的嬰兒就知道要拿大塊的餅乾吃,更何況是已經會說話的孩子呢?
所以永遠吵不完,尤其當大人又進來做「公親」時,這只會讓孩子覺得計較「公平」是很重要。
舉個例子來說,假期到了,全家大包小包出去玩,大人常會請較大的孩子幫忙拿東西,這時大的可能就會計較,「為何弟弟妹妹不用拿」,我們通常會回答「因為你長大了呀!他們還小!」接下來,爸媽可能就會這樣出招了:
招式一、啟動公平原則→也讓弟弟妹妹拿簡單的東西
招式二、希望老大轉念→長大雖然要做的事變多,但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招式三、教育什麼叫公平→那為什麼大人就得要做全部的事呢?……
招式四、同理心教育→真的好重,媽媽好希望你幫忙我……
其實這些方法當下未必完全沒效,但真的都埋了伏筆,多用幾次孩子就會破解了,例如:
招式一、啟動公平原則→也讓弟弟妹妹拿簡單的東西(結果)大的繼續吵,不公平,他的這麼輕,我的這麼重……
招式二、希望老大轉念→長大雖然要做的事變多,但還是有很多好處的……(結果)大的持續辯論,當小的比較好……
招式三、教育什麼叫公平→那為什麼大人就得要做全部的事呢?……(結果)大的持續辯解,因為你是大人,我是小孩……
招式四、同理心教育→真的好重,媽媽好希望你幫忙我……(結果)大的罵弟弟妹妹都不幫忙,賭氣通通自己拿
為何沒效?因為你根本沒跳脫出「公平」這件事!!
五個關鍵,讓手足和平相處!
家裡有超過一個小孩的家庭教養,最大的挑戰就是爸媽的關愛、注意力被分散,以及衝突的處理。我們總是要小孩學會「分享」,要相親相愛,不要欺負弟妹、不要搶哥哥姊姊的東西。
影響兄弟姊妹的手足問題、衝突不斷,與差幾歲、孩子的個性、排行、性別、家庭關係等因素…但最大的原因卻是”教養”。有幾點教養,是教手足分享,讓他們不要像仇人的關鍵:
1.製造”一起玩”比較好玩的成功經驗
如一個人玩車,只能排排站;多一個人一起玩,就可以玩警察遊戲,可以當不同角色。讓孩子體驗有伴的好處,事後再跟孩子說”大家在玩遊戲時會等,大家在玩遊戲時會分享,讓整個遊戲變得好好玩,你有沒有覺得?”
2.鼓勵孩子説出手足今天對自己好的地方
要求孩子們每天要做3件為對方好的事,說3件對方今天對自己好的事。讓孩子學會互相關心。手足不可能不吵架,這段過程是在學習溝通、人際關係的互動,藉由說出對方的好,學著去看手足的對自己好的地方,而不是一直關注在對方碰觸到自己的點而發怒,也讓了解到家人是需要互相關心及主動幫忙的重要性!
3.減少無意間的比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先天氣質不同,不該拿出來比較討論,父母不妨分析孩子的優劣勢,多讚美優勢部分,用優點去帶動劣勢,而不是用比較的方式去激勵孩子的劣勢,否則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在教導時,也要提醒孩子善用同理心,提醒他在批評手足缺點時,對方也會難過,應點到為止。
4.調配時間,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
一旦有手足,父母關注孩子課業的時間必定變少或被瓜分中斷,所以排定時間表很重要,也要決定輕重緩急。
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跟家長分享生活點滴。如果爸媽能安排好時間表,主動關心孩子的交友、學習狀態及心事,孩子不當吸引爸媽關注的行為也會減少。
5.不要完全禁止衝突,要公平處理
別怕手足間有衝突產生,這是正常的現象。孩子就是要從中學習如何解決衝突,所以爸媽別太早介入,並觀察一下他們的處理方式。
如果大的總要讓小的,爸媽應該要提醒小的:「哥哥每次都會讓你,他對你真的好好哦!現在他好想要這個東西,你是否也該尊重他一下呢?」
這樣的方法,會讓總是認為你偏愛弟妹的老大,更感受到你的愛;此外,別以為老麼還小不用罰,有時候懲罰還是有必要的!
沒有手足不爭吵的,手足爭吵其實對孩子的發展反而有許多好處
當孩子在計較公平時,父母別第一時間批評孩子怎麼這麼愛計較,或者是也陷入公不公平的迷思,而是該更客觀的分析。
例如可以讚許孩子有想法,但爸爸媽媽的想法其實是這樣,或者是引導孩子那怎麼樣才是最好的方法,好的方法代表有效率或實際嗎?大聲或拳頭真的能解決問題嗎?你給了之後對方的反應就是你想要的嗎?
如果不是,是否有其他方法?我們都希望孩子間相親相愛,聰明解決衝突,但,各位親世代的父母們,你們是否也示範了聰明解決衝突的方法讓孩子學習呢?
記住!每次你處理孩子間的爭吵,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次學習,不是學你當下給的大道理,而是學習你遇到事情怎麼解決的。
手足不可能不吵架,因為這也是在學習,學習溝通,學習人際關係的互動,但藉由這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們學著去看手足的對自己好的地方,而不是一直關注在對方不小心碰觸到自己的點而發怒,也讓孩子了解到家人是需要互相關心及主動幫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