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句“你連孩子都帶不好!”新手媽媽5樓扔下女兒後跳樓
原創 寶寶樹官方 2018-11-05 15:00:48
最近查資料時,無意間翻到了去年的一個舊新聞:
2017年6月24號,上海一名新手媽媽在和丈夫發生爭吵後,將自己出生不滿半歲的孩子拋下5樓,隨後自己也跳了下去。
據這位媽媽的婆婆介紹,吵架的原因,是24日當天,“孩子從床上摔了下來,我兒子就說了她兩句,‘你不上班,連孩子都帶不好!’”
所幸樓底松軟的草坪救了她們,母女倆倖免於難。事後,這位媽媽的公公對媒體表示,“她沒有什麼這方面(承認錯誤)的想法,可能是心腸太硬了。”
可以看到,無論跳樓前還是跳樓後,這一家人對她的態度,都是指責,孩子摔下床,丈夫指責她“不上班連孩子都帶不好”;
跳樓獲救後,公公不擔心她的安危,反倒指責她“不承認錯誤”、“心腸硬”。
誠然,這位媽媽犯了大錯——她沒有權利因為自己的情緒,去決定孩子的生死。
但是仔細想來,這個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為促使這位媽媽產生不良情緒並沖動行事的,是周圍人不經了解的無端指責。
在生活中,如此沖動的媽媽實屬少見,但喜歡對媽媽指手畫腳的人倒是出奇的多。只是生活中大部分媽媽都足夠理智、足夠堅強,才把一切統統忍受了下來。
而今天我們要告訴各位媽媽的是,不用忍,沒必要忍!
作者|編輯:花牛
專家:劉輝(寶寶樹早教事業部教育專家)
❶
新手媽媽需要的是關愛
不是周圍人咄咄逼人的指責
要說世界上最讓人心累的工作,新手媽媽一定能榜上有名。
因為除了親近的丈夫、公公婆婆、爸爸媽媽,七大姑也好、八大姨也好、甚至是陌生人,都能理直氣壯的對新手媽媽指手畫腳。
“你不能給孩子穿這麼少,著涼了咋辦?”
“孩子紙尿褲不用老換,全濕了再換。”
“得多喝點湯才好下奶,你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麼行!”
……
非常奇怪,只要你生了孩子,周圍那些好為人師的人就會集體沸騰,或許平時她們不敢對你的生活指指點點,但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她們認為自己是個百分百的好老師!
的確,第一次生孩子,大多數媽媽都會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周圍人善意的、科學的指導,當然是能接受的。
問題在於,大多數站出來對媽媽橫加指責的人,實際上只是憑著自己的經驗,以過來人的身份,咄咄逼人,尋求晚輩的順從而已。
在這一點上,老人更甚,很多老人不明白的是,理念上有差異並不代表孰對孰錯,老人應該學會尊重年輕人的育兒觀,而不是故步自封,剛愎自用。
再者,周圍人口若懸河的育兒理念,新手媽媽不懂嗎?當然不是,要知道,比起周圍任何一個人,媽媽永遠是最關心孩子的那個人。
所以新手媽媽最需要的東西,並不是周圍人的教導和指責,而是周圍人的關愛。
“懷孕時她是家裡的寶,生完孩子後,家庭的注意力都轉移到孩子身上,媽媽本身就會有心理落差,這個時候,周圍人再過來一通說教,會讓她們的落差感更強烈。”
❷
不止新手媽媽
所有媽媽都逃不過被指責的魔咒
“被教導被指責這種情況,應該主要發生在新手媽媽身上吧”,如果你也這麼想,那你可就錯了。
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人耐心陪在你身旁,在你不需要的時候,走過來,在不了解事情經過的情況下,指責你一番,再滿足的離去。
在歸亞蕾、楊子姍等主演的電影《重返20歲》中,有個十分能引人共鳴的橋段:
70歲的老太太沈夢君喜歡數落兒媳,從鯽魚湯的燉法、到該不該給孩子零花錢、到誰洗碗、甚至孫女穿什麼,她都要念叨。
兒媳婦勸她,“孩子們的事情就別操心了”,她立馬反對,“我能不操心嗎?”
長年累月的積壓下,兒媳婦被氣得心髒病發,住進了醫院!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生活中,沈老太這樣的人並不少見,從爸媽、到公婆、甚至是親密的老公、朋友、有時候連陌生人,都有可能在不了解事情經過的情況下,過來對媽媽橫加指責。
而這樣的現象,並不會隨著媽媽的年歲漸長而消失,只能說,不同階段的媽媽,要接受的指責不一樣罷了。
❸
除了給媽媽的情緒添堵
橫加指責實際毫無用處
作為媽媽,以下這些場景你一定再熟悉不過:
孩子2歲時,不小心打碎了桌上的花瓶,孩子小姨會走過來對你說,“這孩子怎麼這麼調皮啊,你平時都這麼縱著他的嗎……”
孩子4歲時,一天夜裡發燒,你給孩子物理降溫,孩子奶奶急頭白咧的指責你,“孩子發燒你都不帶他去醫院,你怎麼這麼狠心吶?”
……
沒人知道,小姨一個月才來看一次孩子,年輕且單身的她不了解2歲孩子的言行能有多失控,也不知道2歲的外甥平時有多乖;
更沒人知道,媽媽下班回家之前,奶奶給孩子穿了3件衣服蓋了2層被子,導致孩子發燒更加嚴重……
如此理直氣壯指責的理由,當然是為了孩子。既然都為了孩子,總該對媽媽有些用處吧?抱歉,周圍人肆意的橫加指責,除了給媽媽添堵外,毫無用處。
而且往往這一句“都是為了孩子”,就能把媽媽們逼得啞口無言。
於是大多數媽媽,會默默收起花瓶碎片,叮囑孩子以後注意;會一言不發繼續給孩子物理降溫,直到凌晨2點孩子退燒……而不會過多解釋。
可媽媽們的情緒是被帶孩子本身消耗的嗎?不是——收拾花瓶碎片不累,聽不到妹妹的寬慰才累;給孩子物理降溫不累,一邊擔心孩子一邊聽婆婆責罵才累……
“大多數時候,消耗我們情緒的,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工作本身是不累的,平衡情緒最累”。這句話講的是工作,放到媽媽身上也非常適用。
可偏偏越是親近的人,越能消耗媽媽的能量。
❹
教育只能有一個主心骨
太多人參與孩子會無所適從
不僅對媽媽無用,這樣的指責對孩子來說,也是有害無益的。
舉個例子,朋友的外甥今年6歲,一日,一家人一起吃飯,孩子吃飽後就找媽媽拿手機玩游戲,媽媽便把手機給了孩子。
就是這麼一個舉動,全家人開始爭相發言——
舅舅指責孩子媽媽,“就是因為你老玩手機,孩子才覺得玩手機理所當然”;
姥姥隨後跟上節奏:“你就慣著他吧,他說啥你就給他啥,長大了他要飛機你也給他弄個飛機啊”……
這時候,孩子坐在沙發上不知所措。
等大家發表完意見,孩子媽媽才有了解釋的機會,“我們之前說好了,他一天可以玩30分鐘的手機,今天的份額還沒用完呢”。
很明顯,這兩個家人對於這個媽媽的教育方式並不了解,他們只是截取了孩子一天當中的某個不那麼OK的片段,便開始批評孩子媽媽的教育方式。
這樣以愛之名的批評有用嗎?積極作用當然是沒有的,消極作用倒是很大——一來成功破壞了這場家庭聚會的氛圍,二來成功讓媽媽和孩子不開心了。
最重要的是,這樣橫插一腳的“詐屍式”指責,很容易破壞教育的一致性——
“因為幼童階段的孩子,認知處在一個發展關鍵點上,這個時期,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孩子就會無所適從;
另外,不同方向的教育理念,會相互干擾,久而久之,會導致孩子形成兩面性復雜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