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個性就像彈簧:在逆境中,有的人能很快恢復,積極面對;有的人卻深陷其中,難以釋懷。所以,我們說個性像彈簧,這個彈簧在面對逆境時能不能復原,體現著一個人的情商,或者說是逆商。

美國教育非常注重孩子在逆境中的韌性(Resillience),它是美國小學每月情商教育中的重要一課。它的定義是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的自我修復能力。

第一次接觸自我修復力的概念,是通過閱讀蘇媽的一篇文章,她在文章中提到自我修復力有兩個神奇的特點:

一是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我修復力(只是好多人不知道,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損耗掉了);

二是如果自我修復力不足,可以通過系統的訓練重新獲得。這種系統訓練,可以從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

這麼說來,自我修復力是可以在生活中培養的,而且這種培養是潤物細無聲的,有時候老師和家長在孩子面對困境時候的反應和說話方式,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面對逆境的態度。

美國小學校園的早上是很熱鬧的,上課前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嬉戲,很多家長也會駐足觀看,為了多些時間陪伴孩子。

教室尋摸了一圈後,還是沒有找到,Olivia這時有點著急了,她快要哭出來了,因為這是媽媽剛給她買的Hello Kitty的午餐盒,今天在學校還看到她和別的同學炫耀來著。

我剛要安慰她說去別的地方找一找,只見她的媽媽彎下腰,輕拍著Olivia安慰她的情緒,並問她:“是誰把午餐盒弄丟的呢?”,Olivia含著眼淚說“是我自己”,接著媽媽說“丟了沒關系,但是流眼淚可以找到午餐盒嗎?”,Olivia傷心的搖搖頭…

接著,媽媽問她:“你想一想,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到午餐盒?” Olivia搖搖頭,快要哭出來了。媽媽接著問她:“想一想,你帶著午餐盒去過什麼地方?” 這時Olivia眼睛一亮“我去過餐廳,去過操場,還去過辦公室,媽媽,我們去那裡找一找吧!” 說著,Olivia拉著媽媽沖出了教室。

這位媽媽在面對孩子快要哭出來的情緒時,並沒有馬上提供幫助,帶著孩子四處去找。而是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找到午餐盒?”,試圖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當孩子想不出辦法,情緒更加激動時,媽媽一步步引導她找到解決方法。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增強孩子在逆境中“彈性”的良藥,當孩子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心十足時,他可以在困境中更加冷靜。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美國老師和家長讓孩子們做一個“問題解決計劃”,將遇到的問題,可以解決問題的可能辦法,每種辦法的後果,和最佳解決辦法,逐一列在這樣的計劃表上。幫助孩子系統的分析問題,慢慢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從校長的道歉,到給孩子做示範

每周五的早晨美國小學會有集會(Morning Assembly),通常由校長主持,各班小朋友們站好隊向國旗敬禮。禮畢後,校長會宣布學校的一些重要活動信息,並且嘉獎一些表現好的同學。

上周五是學校”Student of the Month(每月之星)頒獎時間,校長拿著榮譽滿滿的獎狀,宣讀了每個獲獎孩子的名字。

當校長讀“Nina”的名字時,他一不小心讀成了“Tina”,校長馬上糾正自己,跟大家道歉:”I am sorry Nina, I made a mistake. But everyone makes mistake right? Is it okay to make mistakes?” 所有小朋友回答“Yes!” 

校長在糾正了自己的發音後,除了給Nina小朋友道歉,他還為全校的小朋友做了一個積極的示範。我們大人在面對錯誤時的積極態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等到他們下次犯錯時,也能更加欣然接受。

這讓我想到今年家長會上的一個故事,Carol小朋友是個完美主義者,她每次給老師交作業時,眼神裡都透露著戰戰兢兢,因為生怕老師給她圈出一個小錯誤。

家長會上和媽媽交流才知道,原來在家裡爸爸對孩子十分嚴格,有一點小錯誤爸爸就會嚴厲指出,如果問題嚴重還會訓責上幾句,因此造成了孩子生怕犯錯的完美性格。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錙銖必較”會讓孩子在錯誤面前變得特別小心翼翼。

美國的心理治療師Lynn Lyons提出:如果一個孩子從不犯錯,那麼他永遠不知道如何來修復錯誤,並且將來做出更好地抉擇。

所以,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來擁抱自己的錯誤,因為錯誤教會我們成長,教會我們變得堅毅和勇敢。一個勇於承擔錯誤的孩子,勢必在遇到困難時會更有勇氣,更有“彈性”!

什麼比天賦重要?

細節中的成長思維

我剛開始當老師時,常常會誇學生“你真聰明!” 學生答對了一道數學題我說“你真聰明”,學生有一個好主意,我說“你真聰明”。

直到一次數學考試,坐在角落的Rachel在默默哭泣,我走過去,Rachel一邊摸著褶皺的考卷,一邊抽泣著望向我說“這個數學太難了,我不聰明,我都不會做…”

這下,我才意識到,這句“你真聰明”在很多孩子心中種下了苦果:他們覺得“聰明”才是成功的必然,卻忽視了“努力和勤奮”才是通向成功的敲門磚。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r. Carol Dweck說過:我們誇獎孩子的方式在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方式(mindset),也影響著他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態度。

我後來學到的經驗是,在誇獎孩子時,我們應誇具體的行為,而不僅是籠統的“你好棒!你真聰明!”。

在課上我會說:“xx同學寫字時一筆一劃,寫的真漂亮;xx同學上課時眼睛看前面,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非常認真;xx小朋友把跌倒的朋友扶起來,並送她去學校的護士,她很有愛心。”

另外,在誇獎孩子時,我盡量誇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只是著眼於結果。

比如,學生數學考試得了100分,我會告訴他“老師看到你每天在數學課上做大量的練習,別的小朋友在玩你也不受干擾,你的努力讓你取得了這樣的好成績,老師真為你感到高興!”  我們越向孩子強調什麼,越在向孩子傳遞著怎樣的信號。

這其實就是美國小學推崇的“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認為“努力”比“天賦”更重要;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更加有勇氣和彈性。因為他們相信“努力”可以使一個人變的強大,他們會告訴自己: 我要繼續努力想辦法,這樣才能突破困難,走出逆境。

現在社會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能不能從小塑造孩子性格中的“彈性”與“恢復力”,關乎著孩子今後的成長。

最後要說的是,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的以身作則,想要孩子有一顆堅強的心,父母要先能做好表率:在困難面前積極冷靜、堅毅樂觀,這樣孩子就會看在眼裡,學在心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