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人生路

似乎擺成了一道三選一的單選題

但有一群年輕人

於千萬人中選擇了第四條路

1

蔡蕊

一個大四學生

如無意外,畢業後的她

會成為一枚高薪的“程序媛”

但她內心其實一點也不愛敲代碼

而是懷著一個文學夢

大四這年,她一個人踏上了印度的土地

開啟了為期近一年的

“印度女性採訪計劃”

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

印度是個充斥著不文明新聞的國度

真實的印度果真如此嗎?

女性的生活情況究竟是怎樣的?

蔡蕊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聯繫好當地女孩做生活援助

裡約電視台記者做項目顧問

巴基斯坦攝影師做攝影指導

她一路向南

穿越班加羅爾、孟買、加爾各答等12座城市

記錄下了21個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

印度女性故事

蔡蕊有一個大計劃——

把這些採訪故事整理成書,

然後申請去英國讀新聞學!

蔡蕊和德裡設計師阿努帕瑪,

攝於阿努帕瑪的獨立設計品牌店“塔拉的小屋”

錢衛新

一個從雲南大山裡走出的大學生

剛剛畢業的他

本已拿到一份上海金融公司的offer

而且薪資不菲

但他卻不顧家人的反對

辭職回到了雲南西雙版納

用直播和影像記錄的方式

讓更多人了解邊境人民的生活

同時保護和採集野生蜂蜜進行銷售

幫助當地人提高收入

並用銷售所得資助當地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如今,他已註冊成立了

一家名叫“自然搬運”的公司

從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的錢衛新,

在雲南農民昏暗的家裡,與他們促膝長談

像蔡蕊和錢衛新一樣

畢業後“不走尋常路”的年輕人還有很多

騎單車環遊中國的符小惠

去特蕾莎修女之家做義工的廖小涵

去肯尼亞為貧民窟孩子建學校的孫曉

去泰國孔子學院進行漢語教學調研的李玉鎮

……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Gapper——間隔青年

在畢業和工作之間來一段Gap year

通過旅行、社會實踐或做公益的方式

去探索世界,認識自己

當他們重新回歸社會

已擁有了比大多數同齡人

更多的想法更多的閱歷

也更清晰地明確了自己人生的奮斗方向

2

蔡蕊和錢衛新這一批年輕人

都是在“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的資助下

開啟了間隔年的旅程

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

中國首個資助年輕人實施間隔年的專項基金

通過每年甄選並資助、指導

一批高校在校生

完成3-12個月的間隔年計劃

幫助他們積累生活閱歷、磨練意志

提升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最終通過探索世界,認識自己

今年7月15日

第四屆中國間隔年計劃決賽圓滿結束

10個年輕人將由此啟程

踏上逐夢之旅

他們之中

有人即將跟隨夢中的橄欖樹

開啟一場追尋三毛足蹟之旅

有人曾是抑鬱症患者

計劃用一場穿越亞洲腹地的騎行

向更多深陷泥潭的人傳遞生命的勇氣和信念

第四批受到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資助的大學生們

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

是由長江商學院EMBA11期校友喬新宇

聯合程明、舒晶、楊偉強、朱旭等

12位企業家聯合發起的

作為最核心的發起人

喬新宇本身就是個“間隔青年”

25歲那年,他曾辭職遊歷歐洲和東南亞

從此與“間隔年”結下不解之緣

此後十幾年,工作之餘

他經常給自己來個career peak

像王石登山和哈佛遊學一樣

時不時“間隔”一下!

長江商學院EMBA11期校友、長江商學院澳新校友會執行會長、

埃生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喬新宇在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途中

走過幾十個國家後

喬新宇不得不承認一個尷尬的事實:

在他去過的國家之中,

幸福感最低的就是中國人。

不知何時,迷茫、焦慮

開始成了這代年輕人的主題詞

目標性和幸福感

則成了無比奢侈的東西

而喬新宇發現

在路上遇到的許多Gap青年

身上都有一種當下中國人稀缺的特質:

清楚自己要什麼,

並且很容易獲得快樂!

“如果我能在中國推廣間隔年,

讓中國的年輕人在步入社會之前,

認真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什麼,

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社會,

都是一件好事。”

這個想法悄悄在喬新宇心中扎了根

2007年10月

喬新宇進入長江商學院學習

彼時,長江首創性地

將人文課程與公益實踐系統

引入商學管理教育

成為全球首家

提出企業家“人文關懷”的商學院

這對喬新宇的“間隔年計劃”有了不少啟發

同時,在長江商學院

喬新宇結識了一批人生摯友——

一起參加戈壁挑戰賽的長江戈友們

從2008年起

他連續6年參加戈壁挑戰賽

每年,四天徒步穿越112公裡無人戈壁

嚴峻的自然環境

超越極限的生死歷程

讓他們結下一輩子的深厚情誼

這些並肩作戰的長江戈友

也是最能讀懂喬新宇對間隔年執念的人!

喬新宇和長江戈友們都是生死之交

2014年,喬新宇聯合

長江戈友在內的12位企業傢夥伴

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

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力

他們還特地邀請了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

前央視著名主持人曲向東

擔任項目顧問

作家、主持人、民謠歌手大冰

“中國間隔年第一人” 孫東純

則擔任項目推廣大使

他們相信:

通過資助那些有思想、有創意、有勇氣

對社會有責任心的年輕人

讓他們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思考一下未來想做的工作或人生的意義

再進入社會的時候

他們一定會具備更獨立的思考能力

更多的創新意識

更強的社會責任感!

截至目前

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

已為38位年輕人

提供5000-50000元不等的資助

以幫助他們在海內外

實施三個月至一年的間隔年計劃

3

2015年

中國間隔年計劃發起第二年

就榮獲了第二屆長江商學院公益獎

但是喬新宇和發起人們並沒有止步於此

在長江公益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

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對項目思考的焦點

不局限於具體的操作層面

而是深思如何對當代青年

以及社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年輕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間隔年之路上

除了提供金錢資助,

我們還能為年輕人做些什麼?

答案是——閱歷和思想

長江商學院的企業家校友們

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

他們提供給年輕人的人生益處

遠勝於金錢和物質

2016年3月29日

“中國間隔年計劃”週年分享會上

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與長江商學院

簽署了“導師合作備忘錄”

在長江商學院的大力支持下

中國間隔年公益基金在長江校園內部

展開導師招募

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在事業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已經不少了

而導師制度還對導師與學生的溝通

做出明確的時長要求

不僅如此,報名過程也十分嚴苛

從填寫報名表格到深入溝通

每一步都在考察擔任導師的意願強烈與否

是只想隨便抽點時間應付

還是認真對待?

即便如此

2016年,依然有17位長江校友

通過公開招募加入“長江導師計劃”

甚至出現了兩位導師對一位間隔青年的

“豪華配置”

17位長江校友出任的中國間隔年計劃導師團

EMBA28期校友陳琬

擔任間隔女孩李敏華的導師

陳琬:長江商學院EMBA28期校友,柏林自由大學傳播學碩士,

蘭州二建集團副總裁,攝影師、作家,曾任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夏季駐村藝術家

李敏華的間隔年項目是

通過影像方式進行“中非公益對話”

一開始她選擇的拍攝地點在非洲貧民窟

可這個原以為有意思的計劃

並沒有給她太多驚喜

而真正給予她間隔年體驗的是

離開貧民窟後漫遊非洲大陸

她偶遇了逃至島嶼的同性戀群體

結識了百年前移民至非洲荒島的中國人……

導師陳琬一語道破真相:

“你此前想的是社會責任,而非自我表達。”

優秀的人通常會不斷提高對自己的期許

可當掌握足夠力量自主創作時

反而不太敢去自由地表達自己

她對李敏華說:

“解放自己,

是這個年紀最美好和最必要的事情之一。”

陳琬鼓勵李敏華認識到

無論是想法、行為還是創作

自己都是自由的

不需要為了任何東西而拘束自己

離開非洲之後

李敏華申請了到澳洲的打工簽證

如今居住在墨爾本附近一個烏托邦式的社區裡

剛過20歲的李敏華

已經明確找准了人生方向——

影像人類學的學習和研究

李敏華作為分享嘉賓在少年中國說活動現場分享間隔年故事

在人生軌跡變更的過程中

長江導師給予她的力量無疑是巨大的

李敏華曾說:

“陳琬老師給我精神層面的幫助是巨大的,

我和陳琬老師會成為一生的知己!”

4

作為一種舶來品

間隔年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

如今已是風靡西方的一種生活體驗

在西方大多數國家

都陸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

專門推進間隔年的組織

不過,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

間隔年仍然是個新鮮事

甚至被誤讀為

“大學生趁畢業之際到處遊玩”

當喬新宇開創性將間隔年和公益結合時

也不免招致諸多爭議:

不符合社會現狀;

資助年輕人旅行怎能叫做公益?

少年中國說間隔青年高校巡講活動

一位資深公益人士曾說:

“如果喬新宇老師

用發起中國間隔年基金的這筆錢

去做其他的公益項目

比如救助自閉症兒童、殘障人士

那麼三年後帶給他的名譽和資源

都會比現在多得多!”

但喬新宇從未言過遺憾

青年發展公益領域不似扶貧類

能很快看見成效

這是件耗時的事

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才能看到成效

但不可否認的是

這是中國缺少且沒有多少人在做的公益

2010年,美國《國家》撰稿人威廉·德萊塞維茨

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曾說:

“中年危機不僅僅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年輕人應該始終保持創造新生活的能力,

始終充滿勇氣,不隨波逐流、不盲從父母、同伴、學校或者社會的想法,

而是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確定自己的價值觀。

年輕人永遠不要過分謹慎,才能避免從優秀走向平庸和'油膩'。 ”

在喬新宇看來

既然中國有這麼一群青年

敢為天下先

在各方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

勇於挑戰間隔年

尋找內心真正的聲音

為何不推他們一把?

他說:

“作為長江校友

我們希望在中國的年輕人心中

種下一顆顆種子

一顆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種子

早晚有一天,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

並開出芬芳的花朵

讓我們共同期待鮮花盛開的一天!”

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