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在大學畢業前,就能靠自己賺得一棟台北市的房子。22歲的王元均,目前是台灣圍棋界累積獎金最高的職業棋士,總額已超過1500萬元。今年7月在韓國舉行的世界級賽事「國手山脈盃」,更奪得亞軍,是台灣棋手近期在國際取得最佳的成績。「講到台灣最強的青年一代,我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王元均,」中華民國圍棋協會秘書長秦世敏說。
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翻開職業圍棋手的故事,各個戰績精彩斐然,但生命歷程卻大同小異。
由於職業圍棋士的考取資格有20歲的上限,一般說來棋手們多是國小、國中階段便通過職業考試,擁有「天才兒童」的形象,然而這些擁有天賦的兒童,往往在接連的職業賽事與頻繁的訓練中,不得不放棄升學。當這些職業棋手年屆而立,面臨身體、腦力不如前的瓶頸,通常只剩下投入圍棋教職的這個選項。
但王元均的經歷,翻轉了這套既定的腳本。
和多數優秀棋手一樣,他在十一歲的小小年紀便成為職業棋士,但高中階段,他沒有脫離升學體制的軌道,念的是臺北市麗山高中,四年前以特殊選才管道「拾穗計畫」進入清華大學。
王元均如何一面突破天際,追求更玄幻的棋境;一面在轉身落地時,仍保有一塊現實的歸宿?
以才藝班的心情面對圍棋,卻屢戰屢勝
夕陽落下,眼前是一位戴著無框眼鏡、穿著西裝的大男孩,冷靜沉著得讓人難以想像他一小時前才從日本的國際比賽返台,隔天清晨又得風塵僕僕地從台北趕到新竹上課。「這就是元均平常生活的樣子,比賽、功課兩頭燒,真的很忙!」王元均的母親,建中英文科老師盧怡靜的抱怨中,摻雜著些許驕傲。
「鄰居小朋友去學,我就也去學,」王元均學棋之初表現並不佳,到業餘二段前,棋路其實都不順。「但他就是乖乖的,繼續學,」母親說,「所以我們也發現,有些興趣不受天資限制,更關於努力與堅持。」
圍棋,在大眾眼裡也許是閒暇時的興趣,但走到職業場域,它其實是一項運動,操練比起動態的職業運動如籃球、棒球等等,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已是職業八段棋士,王元均仍要花一天五至六小時練棋,才能穩住「台灣棋王」的地位。
成長過程中,因此耽擱的課業與生活難以計量,「如果不是我媽,我應該沒有本事搞定這麼多事情,走到今天,」王元均說。
棋路艱難,王元均一家並非踏上了才明白。六歲開始學棋,老師便告知職業賽需常常請假,會影響課業,愛上學的王元均打消了走職業棋士的念頭。但儘管只以才藝班的心情面對圍棋,王元均卻屢戰屢勝,還能出國比業餘賽。看在盧怡靜眼裡,情緒實為複雜,「也許,讓他走圍棋,能出人頭地的機會,大於他在學業上的成就?」她曾經懷疑。
台灣棋王路艱辛,「虎媽」身兼教練與經紀人
十一歲那年,波士頓的一場賽事,是這對母子人生的轉捩點。
那是王元均第一次出國參加業餘賽,場中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業餘好手,也有職業級的選手。其中,一位中國職業棋士的棋法,深深震懾了他們兩人,「原來,這就是所謂的職業水準!」王元均讚嘆。
盧怡靜領悟到,如果兒子真的有特殊的長才和熱情,為人父母能做的,莫過於幫他搭建更穩固、更廣大的舞台,「那時開始,我鼓勵他考職業圍棋士,因為有職業資格,這條路才真的走得通。」
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盧怡靜的信念。從那時起,她就全心投入協助王元均成為職業棋士、邁向世界冠軍的目標。王元均用電腦練習時,她看著另一台螢幕,一步一步陪著對弈直至深夜;王元均比賽時,她看著轉播,內心也在運籌帷幄,以便賽後檢討進步;不下棋的時候,無論是接送、查對手資訊、學校請假等繁瑣事務,身兼母親、教練、經紀人的盧怡靜,都奉陪到底。她更在2011年時,獲聘為專門培養職業棋士的台灣棋院秘書長。
「我從不介意別人說我是嚴厲的虎媽,圍棋這條路,就是需要家庭去撐著小孩,才能有成就,」盧怡靜說。
從兒時拿愛心拍在王元均背後緊盯,到如今依然會在他輕敵、鬆懈時,不留情面地斥責他下棋心態錯誤,嚴格而執著的盧怡靜在成就兒子走向世界冠軍的路上,從不改其志。
家族傳統、菁英,期盼孩子上前三志願
不負母親期望,王元均氣勢如虹地考過職業棋士,而後一路過關斬將,包含國內最大頭銜三屆棋王、四屆天元等比賽都是冠軍,也持續在「理想與現實兼得」這項鋼索般的任務中,戰戰兢兢地前行。
王元均原想申請清大運動績優甄試,卻因為學科分數加權,輸給北一女的業餘棋手。同年,清大拾穗計劃開辦,招生主任陳榮順主動通知可以參加甄試。
然而,擁有醫學院學歷、現為醫師,王元均的父親對兒子走上職業棋士的路並不樂觀,「其實我們雙邊的家庭都很傳統,還是希望小孩升學優先,甚至是目標前三志願,」盧怡靜坦承。特別是在第一次基測失利時,丈夫的不發一語,讓她思考,是否真該斷了王元均的棋路?
國中畢業時成績不如人意,王元均原本計畫重考一年,正逢首次北北基聯合考試,制度尚未健全,「第二次基測幸運地低分高就上了麗山高中,」他說。經歷過基測的危機,上高中後的王元均更卯起來拚課業,「出國比賽的空擋,借一間空教室,自己就在那邊讀書,」盧怡靜說,還曾經才上台領完獎,就匆匆在台下補考段考。
高三那年,王元均成為台灣最年輕棋王,2013年度職業獎金排名台灣第一,同年的國際賽「世界智力運動會」奪得混雙亞軍。但終究難以棋場、學業兩得意,隔年學測跌跤只有53級分,能選的大學都無法見容於習慣名列頂大榜單的家族眼中。
那一刻,你有什麼想法?被問到這個問題,王元均眼神飄向母親,盧怡靜說,「我們會重考,考個好學校,因為社會地位還是最重要的,」那圍棋呢?王元均說,「應該會傷到……世界冠軍,應該就只會是夢想了。」
擁有特長反而不利主流成就,清大為專才生敞開校門
言下之意,雖然母親的支持是孕育這位台灣棋王的巢,但若沒有2014年清大開辦的「拾穗計畫」這扇窗,他也無法繼續展翅飛翔。
主導拾穗計劃的清大教授陳榮順表示,多數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有職涯發展的侷限,因為台灣整體環境沒有轉型,家長不得不介入小孩的特長發展,「因為孩子特長走得太好,可能反而不利於主流社會最重視的學業與求職。」所以拾穗計劃不看任何學科成績,只看專才表現,讓有特長的同學可以在成長過程中安心衝刺專長;未來想走別的路,也不像過往那麼侷限。
清大校長賀陳弘也表示,學科成績優秀的學生,同質性太高;反而特殊專才的學生,身上往往有更值得同儕學習的能力。「像王元均,他下棋時的專注、對抗高壓比賽的心理素質,就遠超過大部份學生,」陳榮順說。
上清大的前兩學期,王元均平均每學期會被當兩科。後來弟弟幫了不少忙,建中科學班、台大資工系的弟弟,是數理高手。「如果沒有走圍棋這條路,我應該也會念資工系。」兄弟倆,都有羨慕與佩服對方之處。
除了專注力與抗壓性,圍棋士在一方棋坪之內,面對的是一場漫長而孤獨的旅程,能堅持走下去的人,必定有不凡的毅力。因此盧怡靜從不擔心兒子回不了體制內的學習,「圍棋所需的技能與心智,都可以實踐在求學中。」清大圍棋社的李竑廣也說,有時邀請王元均來社團分享,「看得出來他是個做什麼事都非常認真的人。」
如今,王元均在清大經濟系的學業確實漸入佳境,預計能準時畢業。未來,他已做好在2022年亞運取得佳績後,就逐漸淡出棋界,轉換跑道至金融業的準備。
最常交流的朋友,就是媽媽
走過了升學階段的考驗,目前棋業、學業兩平衡的完美狀態,其背後仍有不為人知的犧牲。
為成就世界冠軍,王元均拿所有的娛樂、友誼與生活來兌換。當我們詢問,是否能提供班上同學的聯絡方式進行側訪,他表示,因為全心投入圍棋,其實很少時間能與同學互動,「最常交流的朋友,就是媽媽了。」此外,為防止分心,男孩子最愛的電玩遊戲,他一樣也不碰。
對上交大AI棋手「CGI」,「三盤都輸!」王元均笑著分享,毫不介意,「現在人已經不太可能下贏機器了,但不代表這項技藝會失色,反而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他常跑交大資工系,提供「人」的觀點,也切磋棋力。(王建棟攝)
那麼,有喜歡的電影嗎?「我很少進電影院,不過很喜歡印度片《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王元均的話語剛落,盧怡靜接著說,「你不覺得,那就好像我們的故事嗎?看了很感動!」(延伸閱讀:教出多所名校都想要的新生,一位母親的「收放教養心法」)
訪談過程中,多數的問題,王元均總會先看向母親,待盧怡靜回答,他再視情況補充。母親,是最瞭解他的軍師與戰友。
但也因此,外人很難去分辨,「世界冠軍」這樣的理想,究竟是屬於王元均,還是母親盧怡靜,在這條險阻的征途上,他們兩人的身影,早已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