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孔子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有影響力和最尊貴的思想家,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更是被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
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為此孔子的地位越發被拔高,被後世的人們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等。
而孔子作為儒學創始人,更是成為教師的楷模,身上許多優秀品質也被學習。
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像孔子這樣的聖賢也難免有犯錯的時候。
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孔子也曾被自己的弟子氣的說了句話,
沒曾想無意間犯的錯誤竟然流傳2500多年,如今更是成為老師慣用語!
孔子出生在春秋晚期,生平喜歡周遊列國,門下有3000弟子,其中賢人72位。
這麼多的弟子自然有勤奮好學的,也有調皮搗蛋的。
孔子作為他們的老師,遇到調皮一點學生,偶爾也會有點抓狂。
當時就有一位學生宰予拜在孔子的座下,此人頗為聰明,
但平時個性比較的張揚,和孔子提倡的完全相反。
而且宰予對於學業不太努力,讓孔子很不省心。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29歲,能言善辯,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也常受孔子派遣。
有一次魯哀公詢問宰予為何祭拜的牌位是用木頭做的。
當時宰予就會道:
“夏朝用的是松木,商朝用的是柏木,周朝用的是栗木。而之所以用栗木,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顫栗。”
而這時孔子就在旁邊,要知道孔子是念念不忘的是恢復周禮,而作為徒弟的宰予卻在詆毀周朝!
孔子聽後雖厭惡,但也實在無法給予道理上的回應,只好說“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我們都知道自春秋末開始,開始提倡三年守孝制,家中至親去世之後,就要服孝三年。
而孔子是非常注重禮教的人,自然對三年守孝制度非常認可。
然而宰予卻向孔子提出異議,他認為三年之喪不可取,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就記載宰予話: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
很顯然宰予認為三年之喪,應改為一年比較合理。孔子聽後非常生氣的說:
我們小時候到3歲才脫離父母的懷抱,最後我們為他們守孝三年不應該嗎?
孔子問他守孝一年這樣做,你會心安嗎?
宰予卻表示很心安,讓孔子很無語,最後孔子被批評其為“不仁” 。
即便宰予說出了不少讓孔子生氣的言論見解,但孔子對於這個弟子還是喜愛的,
批評他過後也會循循善誘耐心教導他,真正讓孔子失望的是他的懶惰。
因為大家都在孔子講課時認真聽課,都忙著寫筆記。
宰予卻經常不以為然,他認為學知識關鍵在於領悟,而不在於聽寫。
於是他經常聽了一會兒,就開始打瞌睡。
有一次孔子氣不過,隨口說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
就是說宰予這個人就像一塊爛掉的木頭一樣,是怎麼也不能雕刻的,
也像一面堆放污穢之物的牆壁一樣,不能使他更加污了。
後來漸漸縮短為一句話流傳了2500多年,至今仍是老師們對失望學生的慣用語。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雖然宰予很叛逆,而且很不聽話,
在孔子心中是一個不是很好的學生,但是後來還是被位列”孔門十哲“裡面的其中之一
而且唐玄宗對他也是十分的欣賞,而且還追封他為”齊候“,
到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
明嘉靖九年又改稱為“先賢宰予”這樣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