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前須明了的40個文言文常用詞匯
例詞
說明
例句
1.之
  
(a)作助詞,相當於“的”。
~汝(的)女,吾已代嫁;汝(的)
  生平,吾已作傳。  《祭妹文》
(b)作動詞,相當於“到”
  “往”“向”等。
~吾欲(到)南海。《為學》
(c)作代詞,可以代人、代
  事、代物。一般用為第
  三人稱。
~賢於己者,忌(他)而不願問焉。《問
  說》
~鞭數十,驅(它)別院。《閒情記趣》
(d)作語氣助詞,錶停頓,
  或舒緩語氣,可不譯。
  在時間詞、個別形容詞
  或不及物動詞後,只起
  調整音節的作用,也可
  不譯。
~頃,煙炎張天。  《赤壁之戰》
~不如須臾所學也。 《勸學》
~無益吾事,慎。《馮婉貞》
2.於
  
(a)作介詞,相當於“在”
   “到”“從”“向”   
   或“對”“對於”等。
~戰(在)長勺。  《曹劌論戰》
~箕畚運(到)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從)此乎?《師說》
~恥學(向)師。  《師說》
~於(對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b)作形容詞謂語的補語時,
  多含“比較”的意思。
~苛政猛(比)虎也。《苛政》
(c)表被動,往往與“見”、
  “受”配合。
~見欺(被)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3.與
(a)作介詞,相當於“跟”。
~公(跟)之乘。  《曹劌論戰》
(b)作連詞,相當於“和”。
~吾(和)汝畢力平險……可乎?《愚
  公移山》
(c)作動詞,有“給予”
  “贊許”等意思。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給)。
    《屈平列傳》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贊同)。
    《中山狼傳》
(d)同“歟”,表示疑問或感
   嘆,相等於“嗎”。
~子非三閭大夫(嗎)?《屈原列傳》
例詞
說明
例句
4.乃
(a)作代詞,相當於“你”
  “你的”“你們的”。
~家祭無忘告(你們的)翁。《示兒》
(b)作副詞、相當於“就”
   “於是”“才”。
~屠(於是)奔倚其下。《狼》
~斷其喉,盡其肉,(才)去。《黔之
  驢》
(c)作判斷詞,相當於
   “是”“就是”。
~若事之不濟,此(是)天也。《赤壁
  之戰》
(d)相當於“竟”“居然”
  “卻”,表示語氣的轉折或
   出人意料。
~今其智(竟然)反不能及。  《師說》
5.方
(a)與圓相對,“方正”、
    “正直”。
正(正直)之不容也。《屈原列傳》
(b)方法、方式。
~助畫略(方法)。《赤壁之戰》
(c)作副詞,相當於“將”
    “當”“才”。
~今(將)來,吾欲辱之。《晏子使楚》
(當)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觀潮》
~方(才)與將軍會獵於吳。《赤壁之戰》
(d)方向、方面。
~挾天子以征四。《赤壁之戰》
~今南已定,兵甲已足。《出師表》
6.比
(a)當“比較”。
~今雖死乎此,(比較)吾鄉鄰之死,
  則已後矣。  《捕蛇者說》
(b)當“等到”。
(等到)至南郡,而琮已降。  《赤壁
  之戰》
(c)挨著,靠近。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靠近)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比喻。
(比喻)之如父,擬之如天。《原君》
7.市
   
(a)表示“市場”、“城市”
~及反,(市場)罷。《鄭人買履》
(b)表示“買”。
~願為(買)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辭》
例詞
說明
例句
8.為
(a)表示行為、動作,相當
   於“做”“作”“造”
  “變成”“作為”。
~冰,水(做)之,而寒於水。《勸學》
~墨子解帶(作)城,以牒(作)
  械。  《公輸》
(b)作介詞,相當於“給”
    “替”“為了”。
~張良曰:“臣(給)韓王送沛公……”
    《鴻門宴》
~願為(替)市鞍馬。  《木蘭辭》
(c)作介詞,相當於“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被)所吞。
    《閒情記趣》
(d)作語氣助詞,相當於
  “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
   (呢)?  《鴻門宴》
(e)表示所向,相當於
  “對”、“跟”。
~不足(跟)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
(f)表示當什麼,擔任什麼,
   相當於“作”“任”
    “當”“做”。
~遂以周瑜、程普(做)左右督。
    《赤壁之戰》
(g)表示判斷,相當於“是”
  。
~此(是)何若人?《公輸》
9.予
(a)作第一人稱,我。
(b)表示“給與”。
~蓮之愛,同(我)者何人? 《愛蓮說》
~一人(給)二十金,骨微傷。《獄中
  雜記》
10.以
   
(a)作介詞:
  (i)相當於“把”“拿”
    “用”“靠”,表示所
    用的工具或憑借的緣由。
~何不試之(用)足?《鄭人買履》
(拿)刀劈狼首。  《狼》
(靠)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ii)表示原因,相當於
    “因”、“因為”、
    “由於”等。
(因為)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馮婉貞》
~苦為河伯娶婦,(由於)貧。
    《西門豹治鄴》
  (iii)表示人的身分。
資政殿學士行。《指南錄後序》
例詞
說明
例句
(b)作連詞,相當於“而”.
  亦可譯為“來”“去”,
  用來連接兩個動詞,表
  示目的或結果。
~挾天子(而)征四方。  《赤壁之戰》
~吾必盡力(去)拯吾村。《馮婉貞》
(c)作副詞,同“已”,表
  示“已經”。
~固(已經)怪之矣。  《陳涉世家》
(d)作動詞,相當於“認
   為”“以為”。
~虎視之,龐然大物,為(認為)神。
    《黔之驢》
~皆(認為)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
  納諫》
11.及
   
(a)作連詞,表示並列關系,
   相當於“和”“與”。
~田忌信然之,與王(和)諸公子遂射
  千金。  《孫臏》
(b)作介詞,相當於“當”
   “到”“等到”。
(等到)反,市罷,遂不得履。
    《鄭人買履》
(到)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桃花
  源記》
(c)作動詞,相當於“到”
  “到達”“趕上”等。
(到達)裡城,亦然。  《李恕雪夜入
  蔡州》
~懷王悔,追張儀不(到)。  《屈原列
  傳》
12.且
   
(a)作副詞,相當於“將”
  “暫且”“尚且”等
   意思。
~存者(尚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石壕吏》
~北山愚公,年(將)九十。  《愚公移
    山》
(b)作連詞,相當於“並
   且”“再說”“還是”的
   意思。
(再說)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王以天下尊秦乎?(還是)尊齊也。
    《戰國策》
13.安
   
(a)作疑問代詞,相當於
   “何”“什麼”“怎麼”   
   “哪裡”“怎能”。
能(怎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辭》
~燕雀(哪裡)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
  起義》
(b)作形容詞,相當於“安
    全”“安定”“平
    安”。
~謝莊遂(平安)。  《馮婉貞》
例詞
說明
例句
14.若
   
(a)作代詞,表示第二人稱,
  相當於“你”“你的”。
(你)為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起
    義》
(b)作連詞,相當於“假
   設”“如果”。
(如果)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赤璧之戰》
(c)表示“如”、“像”。
~彷彿(像)有光。  《桃花源記》
15.爾
  
(a)作代詞,第二人稱,相
   當於“你”、“你們”。
(你)知射乎?  《賣油翁》
(b)作指示代詞,相等於
    “這”“那”“那時”
   “這樣”“如此”。
(那時)來二十有一年。 《出師表》
(c)作語氣助詞,相等於
    “耳”、  “罷了”。
~無他,但手熟(罷了)!  《賣油翁》
16.尤
   
(a)表示“特別”“格外”
   “尤其”“更”。
~然是說也,余(更)疑之。 
  《石鐘山記》
~義興謂為三橫,而處(特別)劇。
    《周處改過》
(b)表示“優異”。
~朝取一人焉,拔其尤(優異)。
    《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17.耳
   
(a)作語氣助語,相當於
  “而已”“罷了”。
~技止此(罷了)!  《黔之驢》
(b)表示語句的結束,可不
   譯。
~死即舉大名。  《陳涉世家》
18.向
   
(a)表示“方向”“趨向”
   “對著”。
~一狼不敢前,眈眈相(對著)。《狼》
(b)表示“從前”“原來”。
~尋(原來)所志,不復得路。《桃花
    源記》
(c)表示“假使”、“如
   果”。
(假使)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
  不敢取。《黔之驢》
(d)表示“剛才”、“早
    先”。
者(剛才)之論,阿誰為失?  《三國
  志·蜀書》
例詞
說明
例句
19.而
   
(a)作連詞:
  (i)表示並列或承接關系,
     相當於“就”“才”
    “並且”“而且”。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才)竭。
    《曹劌論戰》
  (ii)表示轉折,連接兩
      個相對或相反的意
      思,相當於“卻”、
     “可是”“但是”。
~小學(可是)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iii)表示行為的目的、原
       因、方式、情態、時
       間等。
~聚室(目的)謀曰。  《愚公移山》
  (iv)表示假設關系,相當
      於“如果”。
~諸君(如果)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
(b)作代詞,相當於“你”、
  “你的”。
(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
    織》
20.會
   
(a)表示“會合”“聚會”。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合)境上。
    《廉頗藺相如列傳》
(b)表示“會意”“領會”。
~每有意(領會),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傳》
(c)表示“恰巧”“適逢”。
(恰巧)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陳涉世家》
(d)表示“當然”“必定”。
~吾已失恩義,(當然)不相從許。
    《孔雀東南飛》
21.豈
  
作語氣副詞:
(i)表示反問,相當於
    “難道”、“哪裡”。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難道)敢入乎?
    《鴻門宴》
(ii)表示反問的語氣減弱,
    則表示揣度,相當於
    “是不是”“也許”。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是不是)
  願見之乎?  《隆中對》
22.但
   
作副詞,表示“只”“僅” “只管”“不過”“只是”。在古漢語不作“但是”。
~不聞爺娘喚女聲,(只)聞黃河流水
  聲濺濺。《木蘭辭》
~忠臣(只是)為宗廟社稷計。 《文天
  祥傳》
例詞
說明
例句
23.如
   
(a)表示“往”“到”。
~使使(到)秦受地。《屈原列傳》
(b)表示“像”。
~敵人紛墮(像)落葉。  《馮婉貞》
(c)作連詞,相當於“假
   如”“如果”。
(假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赤壁之戰》
24.何
   
作疑問代詞,相當於
“什麼”、“怎麼”、
“怎樣”、“怎能”、
“多麼”、“為什麼”。
(怎麼)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其(怎麼)能勝?《馮婉貞》
~卿欲(什麼)言?《赤壁之戰》
~而此獨以鐘鳴,哉(為什麼)?
    《石鐘山記》
25.弗
   
作副詞,相當於“不”。
(不)之怠。錄畢,走送之。
    《送東陽馬生序》
26.嘗
   
(a)表示“曾”、曾經”。
(曾經)射於家圃。  《賣油翁》
(b)表示辨別滋味。
(嘗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一
  鼎之調。《察今》
(c)表示嘗試。
~我雖不敏,請試之。《齊桓晉文之
    事章》
27. 
   
(a)作副詞:
(i)表示承接,相當於“就”
  “於是”。
~尋向所志,(就)迷不復得路。
    《桃花源記》
(ii)表示終了狀態,相當
    於“終於”“競然”。
~桓侯(終於)死。  《扁鵲見蔡桓公》
28.苟
   
(a)表示“苟且”“姑且”
   “暫且”。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姑且)全
  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b)表示“如果”“假如”
(假如)富貴,無相忘。 
  《陳涉世家》
29.余
(a)表示“我”。
(我)在刑部獄。  《獄中雜記》
(b)表示“剩餘”、“多餘”
~地有遺利,民有(剩餘)力。 
 《論貴粟論≥
30.尚
  
(a)相當於“崇尚”“高尚”
~南陽劉子驥,高士也。《桃花源記》
(b)相當於“尚且”“又”
   “還”“猶”。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且)不相欺,況
  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數雄已滅,惟孤(還)存。《赤壁
  之戰》
例詞
說明
例句
31.其
   
(a)作代詞,可以代人、代
   事、代物,相當於“他”
   “他們”“這”“那”,
   有時可作“其中”。
~百姓多聞(他)賢,未知(他)死
  也。《陳涉起義》 
~斷其(它的)喉.盡(它的)肉。
    《黔之子》
(那個)巫,老女子也。《西門豹治
  鄴》
~蜀之鄙,(其中)一富.(其中)
  一貧。  《為學》
(b)作副詞:
 (i)表示推測或估計.相當於
    “大概”“或許”“可
     能”。
~聖人之聽以為聖人,愚人之所以為愚,
  (大概)皆出於此乎?《師說》
(ii)表示反詰,相當於
    “難道”。
~欲加之罪,(難道)無辭乎。《左傳》
(iii)表示勸告、勉勵、命令
     或希望的語氣,相當
     於“一定”“應當”。
~吾子(一定)無廢先君之功。《左傳》
(c)作連詞:
(i)表示假設,相當於
  “如果”。
(如果)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
  死繼之。《左傳》
(ii)用於並列問句,表示選
    擇,相當於“還是”, 
   “是……還是……”。
~嗚呼!(是)真無馬邪,(還是)
  真不知馬也?《馬說》
32.期
   
(a)表示“日期”“期限”。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限)。 
  《陳涉起義》
(b)表示“約定”“期望”。
~怒曰:“與老人(約好),後,何
  也”。   《張良》
(c)期(jī),表示一周年。
(一年)年之後,雖欲言而無可進
  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
33.輒
   
(a)表示同一種情況的多次重
   復,相當於“常常”
   “往往”“總是”等。
~所居之官,(往往)好幾年沒有升
  調。《張衡傳》
(b)表示後面的行為是緊接著
    前一行為發生的,相當於
    “馬上”“立即”“就”
~跋前躓後,動(就)躍去。
  《進學解》
例詞
說明
例句
34.則
(a)作連詞:
(i)起承接作用,相當於
  “就”“才”“原來是”。
~此印者才畢,(就)第二板已具。
  《活板》
(ii)表示轉折或推斷,相當於
    “卻”“反而”“那麼”
~至(卻)無可用,放之山下。  《黔
  之驢》
(b)作副詞:
  表示選擇,常與“不”、
  “非”呼應,相當於
  “不是……就……”。
~非死(就是)徙爾。  《捕蛇者》
(c)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
    “原來”“早就”。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早就)稿矣。
  《拔苗助長》
(d)表示假設,相當於“要
   是……就……”。
~故木受繩(就)直,金就礪(就)
  利。  《勸學》
(e)表示法則。
~以機鼓輪為常(法則)。 《馬釣傳》
35.故
(a)作連詞,相當於“所
   以”“因此”。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所以)逐
  之。  《曹劌論戰》
(b)作副詞,相當於“特
   意”“故意”
~廣(故意)數言欲亡。 《陳涉起義》
(c)表示“舊的”“本來”
   “原來”“剛才”。
~送兒還(原來)鄉。  《木蘭辭》
~兩狼並驅如(剛才)。  《狼》
(d)表示“從前”“過去”。
~燕太子丹者,(從前)嘗質於趙。
  《史記·刺客列傳》
(e)表示“原因”
~既克,公問其(原因)。《左傳·
  莊公十年》
36.甚
   
作副詞:
(i)表示“最”“太”
   “十分”“非常”。
~途中兩狼,綴行(非常)遠。《狼》
(ii)表示“……得很”、
    “……得厲害”、
    “……極了”。
~君美(漂亮得很),徐公何能及公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iii)作形容詞,相當於
    “厲害”“嚴重”
    “過分”等。
(太厲害)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盜暴尤(嚴重)。
 《三戒·永某氏之鼠》
例詞
說明
例句
37.去
   
(a)表示“離開”。
~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
    之,久而不(離開)。  《賣油翁》
(b)表示“距離”。
~西蜀之(距離)南海,不知幾千裡也。  《為學》
(c)表示“過去”。
~譬如朝露,(過去)日苦多。 
  《短歌行》
38.莫
   
(a)作代詞,相當於“沒有
  人” “沒有什麼”。
~吾楯之堅,(沒有什麼東西)能陷
  也。    《自相矛盾》
(b)作副詞:
(i)表示否定,相當於“不”.
~愁愁然,(不)相之。  《黔之驢》
(ii)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於
   “不要”、“別”。
(不要)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
  切。    《滿江紅》
39.顧
   
(a)作副詞,表示情態,相
    當於“反而”。
~人之立志,(反而)不如蜀鄙之僧哉?
    《為學》
(b)作連詞,表示輕微的轉
   折,相當於“不過”、
   “但是”。
(但是)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
  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
  藺相如列傳》
(c)表示“回頭看”、“看
   望”、“拜訪”。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拜
  訪)於草廬之中。  《出師表》
(回頭看)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苦蔽成丘。《狼》
(d)表示“關心”、“照
   顧”。
~子布元表諸人各(照顧)妻子。
  《赤壁之戰》
40.蓋
   
(a)作語氣副詞,表示推測或
   解釋,相當於“大概”、
   “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原來)以誘敵。
    《狼》
(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一《游褒禪山記》
(b)作句首語氣助詞,可不
  譯。
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史記·文音本紀》
(c)作名詞,車子、蓋子。
~其夫為乎目器。,擁太(車子),
  策駟馬。    《史記·管晏列傳》
(d)作動詞,相當於“壓
   過”、“勝過”、 “覆
   蓋”。
~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勝過)世。
    《赤壁之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