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讓孩子投票對父母的反感和不滿,那麼嘮叨肯定榜上有名。
曾聽一個孩子說:
“我媽真的很煩,嘮嘮叨叨,沒完沒了。放假我都不想回家了!”
所謂“杯滿則溢”,在一件事情上,
如果你說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心理學上被稱作“超限效應”,指的是外來的刺激過多,
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
簡單來說,想讓孩子聽你怎麼說,就別嘮叨。
一、嘮叨會讓孩子越來越磨蹭
嘮叨導致的第一個壞結果是讓孩子產生惰性,形成依賴心理。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特別磨蹭?
比如做作業、刷牙、賴床、收拾臥室,
不管父母怎麼催都不著急,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父母說得太多。
說的越多,孩子就越來越依賴你的催促,做事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
有個媽媽曾經留言說:
“我們孩子每天玩得不知道吃飯,不停催他,
他就敷衍地“嗯”、“哦”,磨磨蹭蹭半天才動筷子,
如果不一直叫他,他就不知道自己過來!”
這就是父母嘮叨太多的後果之一,
你不說幾次,他就不會去做,
因為他知道反正有媽媽提醒的,所以更加不急不慌,更加散漫。
二、嘮叨讓孩子自尊心受挫
愛嘮叨的本質是一種不尊重人的溝通方式,
不斷地叮囑,不斷地提醒的背後,
常常伴隨著對孩子的不信任和責怪的成分。
有一年冬天,天很冷,孩子上學要起很早,
我每天早上都會反復叮囑孩子多加件衣服,
有一次,想讓孩子穿那件厚的外套,可是孩子怎麼都不肯換上,
我氣急了忍不住吼他:“不穿凍死你算了!”
誰知孩子委屈地說:
“在你眼裡,我連穿多少衣服都不知道嗎!
你每天都要說同樣的話,我到底是有多蠢!”
孩子的話一下子戳中了我。
很多時候,父母冗長的嘮叨背後,是我們根本不信任孩子,
不相信他能做好,所以才會不停的說。
愛嘮叨的人,常常自以為我是為你好,
我才說這麼多,換作別人,你看我會多說一句麼。
但是對於被嘮叨的人來說,
這是一種心理負擔,意味著你不信任我,不尊重我。
三、嘮叨的父母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朋友曾對我說過一件小事:
有一次兒子學校組織春遊,
孩子奶奶特別擔心,這是第一次兒子離開家人,去很遠的地方玩。
孩子出發前,奶奶反反覆覆地交代注意事項,
一開始孩子還回應幾句,但老人囉囉嗦嗦說了半小時,
孩子終於開始不耐煩:“你煩不煩啊!有完沒完!”
朋友看著老人家孤獨地站在那裡,感嘆孩子真的很不懂事。
明明大人說的是對的,也是為他好,他怎麼不領情還覺得生氣?
其實,這就是嘮叨的另一個壞作用:孩子開始不把大人的話當回事。
失去耐心加上逆反心理,表現出來的就是對父母的頂撞、不尊重。
試想,一個人在你耳邊,無數次重複同一句話,
你也會覺得反感,只會摀住耳朵逃走。
家長好好說話是一門學問。
那麼,父母怎樣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1.用規則代替無用的嘮叨
要知道,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
你想讓孩子按時起床、好好吃飯、乖乖寫作業,
任何抱怨、指責、翻舊帳都沒有用。
不如對孩子說簡短、有重點的指令,
並且用規則代替無用的嘮叨,孩子才聽得進去。
2.堅持原則,說到做到
想要孩子聽話,父母要守住自己的原則,不能因為心疼就妥協。
比如你對孩子說不收拾好玩具,下次沒得玩。
如果孩子不收拾,下次就別再給他玩具,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
否則孩子下次還是一樣:管你怎麼說,他都不聽。
3.給孩子多點信任
做不嘮叨的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
給孩子適當的提醒,而不是事無鉅細的操心。
很多父母之所以愛嘮叨,是對孩子擔心過多,焦慮過多,對孩子很不放心。
不妨給他們一點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學著成長,
等孩子真正需要我們的時候,再適時地提供幫助。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你越罵,孩子越差勁!犯錯後只需問孩子「這8句話」就夠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這樣那樣的問題,身為家長我們總是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所以總是急著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錯誤,反而錯過了讓孩子自我認知的最佳時機。
在遇到問題以後,我們可以嘗試先問這八個問題。
1、發生什麼事情了?
讓孩子有機會說話。
不要習慣性的先給問題定性,更不要上來先劈頭蓋臉的一頓罵。
先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說辭,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瞭解一下事情的真相。
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2、你的感覺如何?
讓孩子情緒有個出口。
瞭解事情的經過後,先不要急著教育孩子。
孩子心裡受到的衝擊是主觀的感受,沒有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
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
3、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也不要驚慌,更不要害怕,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第四個問題。
4、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我們就要尊重孩子的「童言無忌」,給予孩子意見的足夠尊重。
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想點子,為孩子出謀劃策,和他一起去向解決的方法。這樣,孩子今後再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想著要向你求助。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第五個問題。
5、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去思考,並且瞭解,每一樣的解決方法背後都有一個你需要承擔的後果,你是否可以接受這個後果?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不能思考的明白。家長就要出現,幫助孩子去理清思路,告訴孩子後果是什麼。
但是這裡父母應該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6、你決定怎麼做?
當分析完所有的情況和後果之後,孩子也會權衡利弊,選擇最有利的解決方式。而且,這一般也是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
即便他的選擇不符合你的期待,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如果你出爾反爾,以後恐怕孩子再也不會相信你。
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7、你希望我做什麼?
當孩子說出自己希望如何幫助他時,家長一定要積極表示支持。父母的支持是孩子堅強的後盾,這會讓孩子更有信心。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一個問題。
8、下次我們該怎麼做?
等事情過去以後,給孩子審視自己的機會。反思自己的判斷和解決辦法是否有效,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
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年齡小,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
所以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家長不妨試試先問以上八個問題,多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
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