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孩子給誰帶就是誰的,你省下的心,以後要還的
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輩的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誰帶不是帶?且不說這種想法對不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三歲前沒得到過媽媽的呵護,孩子三歲後接到身邊就可以馬上享受天倫之樂了嗎?孩子是奔父母而來,其他人都只是幫手。即便請老人來幫手,也不要把孩子直接送走大撒手啊!3歲前孩子給誰帶就是誰的,你省下的心,以後要還的。
有一位當醫生的朋友,發了一個動態,看了讓人心裡不是滋味:
這位朋友是皮膚科的醫生,生完寶寶6個月,就被派駐外地學習。
於是只能狠心斷奶,交給爺爺奶奶帶。
雖然平時也會跟寶寶視頻,可是寶寶太小,對媽媽的印象逐漸就模糊了。
媽媽走的時候寶寶還剛會坐,等媽媽回來,寶寶已經滿地爬了。
晚上媽媽想帶著寶寶睡覺,可是寶寶說什麼都不肯,哭得撕心裂肺,奶奶接過來抱在懷裡,沒一會兒就哄睡著了。
媽媽難過地躲在被窩裡嗚嗚地哭了……
很多媽媽都希望有老人幫忙帶孩子,自己出去工作。
這個可以有。
但是孩子是奔父母而來,其他人都只是幫手。
所以小果媽媽的建議是:請老人來當個幫手,爸爸媽媽不能大撒把!
從老人的角度來說,不能凡事大包大攬,關鍵問題要由孩子的爸爸媽媽拿主意。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幾位寶媽的留言:
孩子給誰帶,就是誰的孩子,基本沒跑了。
1、從孩子的角度來說:
孩子對環境陌生,和父母不親,吵著要回老家找奶奶
0---3歲是依戀期,誰照顧撫育孩子,孩子就認誰當“媽媽”。
寶寶對大人的依戀,就是從每天的餵奶,擦屎把尿,陪玩,安撫,哄睡,餵飯……中建立的感情和信任。
所以誰養的孩子就跟誰親,不服不行。
剛把孩子接到身邊的時候,孩子可能一開始對新家很好奇,但是新鮮感一過,尤其到了晚上就不行,非要跟奶奶睡,各種哭各種鬧,好吃的好玩的也哄不了。
最可怕的是孩子和父母如果不親近形成了隔閡,即使後面父母努力融入孩子的心裡,孩子長大以後雖然和父母能愉快相處,
但是親子關係很平淡,就像親戚似的,只有回到奶奶家裡,才能找到家的感覺,兒時很多美好的記憶也都是和奶奶在一起,沒有媽媽!
壞習慣一大堆,糾正起來很費力
孩子在老家時,父母只是定期回去看看,跟孩子玩玩,感覺也其樂融融。但是等把孩子接回來和自己相處,你可能才會驚覺孩子怎麼這麼多壞習慣?
飯前不洗手,吃東西掉地上了還要撿起來吃,怎麼說都不聽;吃飯要人喂,而且還非要在粥裡加糖;出門不走路,非要坐小推車,
可娃明明已經三歲多了呀,不坐小推車也行,那得有人抱著;看動畫片上癮,一說關電視就咧著嘴嚎;愛吃零食,還沒開飯呢零食已經吃得半飽了。
三歲前媽媽是省心了,可這些壞習慣一個個糾正起來哪個不費心?
說什麼孩子都不聽,特別叛逆
孩子有壞習慣,可孩子偏不聽你的。在糾正孩子習慣的時候特別費勁,比牛不喝水強摁頭還難。於是孩子哭大人煩,家裡烏煙瘴氣鬧個沒完。
2、從爸媽的角度來說
雖然生了孩子,但是不參與或很少參與養育的話,你是學不會做父母的。只有參與了孩子的成長,你才懂得育兒的酸甜苦辣,才能懂孩子,才知道如何引導。
如果把孩子全部交給老人來帶,自己就像一個旁觀者偶爾看望一下,那麼你將會慢慢的“失去”這個孩子。
有人說:孩子怎麼拉扯怎麼長,有吃有喝的跟誰不一樣長大?
可能你都不知道,在孩子的內心裡,是多麼渴望父母在身邊陪伴。
3、從老人的角度來說
中國老人有帶孫子的傳統,以至於到現在如果有哪個老人不幫兒子帶孫子,基本都會遭到兒媳的嫌棄,甚至引發家庭矛盾,
兒媳放出狠話:你不幫我帶小,將來也別來找我養老!
恰恰相反,有的老人家就特別喜歡帶娃,不讓帶都不行的那種,還一個勁的鼓勵你多生。但是呢你反而擔心老人會嬌慣孩子,不會教育孩子等等。
所以對於老人來說,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當兒子兒媳確實很忙,需要幫助的時候,就犧牲一下自己的事件和愛好,幫襯一下,做好後盾,同時也享受了天倫之樂。
如果說育兒是一出大戲,老人只能做配角,孩子的父母才是主角,所以老人家不能搶戲!
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不管。
有分歧的時候,聽兒子兒媳的,人家的孩子人家做主。
看不慣的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越界。
這樣才能讓年輕的爸爸媽媽快速的成長。
在7歲之前,孩子被誰撫養,那麼這個撫養人對於孩子來說將是終生認定的親人。所以孩子在7歲以前,跟父母在一起最好,如果錯過,親子關係很難修復。
孩子內心裡並不認可你,自然不太聽你的,在糾正孩子習慣或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就會特別費勁。
如果父母無法排解溝通不暢的沮喪感,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更不聽話,形成惡性循環,孩子只會越大越叛逆。
所以,很多媽媽在情緒瀕臨崩潰的時候會吼孩子“我這是造了什麼孽生了你,我上輩子欠了你的不成?!”
說對了,前三年你沒有陪孩子的確欠了債,現在孩子到身邊了,你只能用足夠的耐心來加倍補償了。不然,你以為前三年的心是白省的?
不管多難,都把孩子帶在身邊吧,哪怕是吃粗陋的飯菜,孩子也會覺得香!
孩子跟著誰,就是誰的孩子!
不要缺席寶寶最需要你的那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