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他們陪著我們長大,他們是父母。

在我們小時候給我們保護,在我們長大後靜靜地退居幕後。

當他們老的時候,他們的歸途又在哪……

“我已經習慣了”

窗外已經是黃葉紛飛的季節,在養老院裡,

劉漱香和“鄰居”坐在床邊看電視,

《鎖麟囊》的京調填充了她們寂靜的上午時光。

屋內空調的暖風很足,身上還套著夏天時穿的花背心。

劉漱香進入養老院8年了,幾乎沒下過樓。

每天除了睡覺和吃飯,就只有看電視一項活動。

她獃獃地盯著電視螢幕,臉上沒有任何錶情。

“您今年多大了?”

“79”

“生活狀況怎麼樣?”

“挺好的,他們護理的挺好的。”

“您覺得這樣的生活無聊嗎?”

“挺好的,比在家裡舒服,也習慣了”

劉漱香老人有兩個孩子,兒子一家三口在北京,女兒也早已成家立業。

當提到她的孩子,她不住地說“他們都很孝順”。

老人之前被兒子接到北京住過一段時間,但她還是喜歡呆在養老院的日子。

“這裡的護工比保姆好,我在北京一個人在家,

又不出門,兒子平常上班有點,但是下班卻沒點,

天天還要惦著我吃,惦著我喝,我跟兒子說不行,

你太忙了,我還是回去吧。

我兒子特別孝順,他如果加班會跟我說'媽媽,

我今天回去要晚點了,

您先吃飯'我就趕緊跟他說,你別惦記我,好好工作。”

圖片來源網路

在北京的家裡,劉漱香是一個人,沒事做的時候就是看看電視。

在養老院裡,她還有一個室友可以說說話,

但兩個人最多的交流就是一起靜靜地看電視。

當問到她隔壁房間的老人時,她擺了擺手說不認識。

他們活動的地方大多在一個20平米的屋子裡,

一般不會和旁邊屋子的人聊天,各自過著各自的日子。

近十年65歲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人口紅利的消失,意味著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即將到來和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減少

因此,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老人們的選擇

“您多長時間下樓曬一曬太陽?”

“我們一般都不下去。”

“為什麼呀?”

“人家不讓下去,我們這樣子,摔著碰著了怎麼辦?”

說著劉漱香老人捲起她的褲腿,兩個膝蓋上是手術後的疤痕,

“這兩個都是假膝蓋,一磕就壞,所以就不大活動了。”

“那您不覺得無聊嗎?”

“不覺得,習慣了就好。反正是比在家好。”

圖片來源網路

老人之前還在女兒家住過一段時間,

因為女兒和公婆住在一起,她覺得不方便。

她和女兒說:“我在這淨給你添麻煩,你把我送回公寓吧。”

說到這,老人有些難受:

“我不能和我女兒說我和她公婆相處不好,我可以不進那個家,

但我女兒不能不回去,所以我就上這來了。”

住進養老院是老人自己的選擇。

兒女工作忙,沒時間照顧,護工照顧的也周到。

老人說,兒子每個週六都會來看她,這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她的孤獨無聊。

圖片來源網路

時至中午,護工來給老人們送飯,

一張小桌子上一碗番茄雞蛋麵,麵條被泡得發軟,老人說特別合胃口。

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這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但是據統計,目前大多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

居家的老年生活

在水上公園的一角,利落的短髮,身穿玫紅色的太極服,

68歲的王大媽顯得十分精神,她是這個每天練習太極劍的小團體組織者。

王大媽今年68歲,兒子兒媳每天都在上班,

雖不與他們住在一起,但是大事小事還是離不開她。

王大媽說:

“現在的老人吶,基本上都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

孩子自個有一處家,我們自個兒有一處家,儘管不住在一起,

但該管的還得管著,買菜做飯帶孩子,一樣不落下。

要和孩子住一塊,各種生活習慣不一樣,可不得打架。”

圖片來源網路

王大媽以前是紡織廠的工人,現在雖然退休了但是她覺得更累了。

不過她說每天上午八九點是她的開心一刻,

可以和這群年紀相仿的人出來一起鍛煉鍛煉,就很滿足了。

這也是她和孩子們提出的要求,

她說他們給她最大的疼愛就是每天給她放倆小時假,

讓她有倆小時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

對於她這一天忙忙碌碌的生活,她也沒有太多的抱怨,

她理解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難處,年輕人有年輕人的難處。

她說:

“老輩不給這一代看孩子幫忙,年輕人工作不穩定,

不就有後顧之憂了嗎?這老人沒別的心願,誰都希望後一代身體好。

可是我們也希望我們身體好,這樣就能給孩子多服務。”

圖片來源網路

對於有一天將會進入養老院,

王大媽說:“時候到了,我自然會進去。”

老人,其實他們是一個孤獨的群體,

很多時候他們不想給孩子添麻煩,總是委曲求全。

我們需要的是主動給身邊的老人一句問候。

來源: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