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從小讓女兒做家務:捨不得用孩子才是害了他
出於疼愛,很多父母不願意也不捨得讓孩子幹家務。孩子主動要求幫助父母做家務,還會遭到拒絕,和這些媽媽不同,趙薇表示要讓孩子做家務,她從小就培養小四月做家務的習慣,在家的時候和孩子一起洗洗筷子,讓女兒學做餃子,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孝心和愛心。
同樣, 在歐美國家,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勞動幾乎是共識。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 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其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
美國超級豪門洛克菲勒家族傳了六代,代代精英,沒出過一個敗家子。就是因為承襲了家規,從小讓孩子記帳和做家務。
美國新任交通部長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養出了5個非常優秀的女兒,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從小就讓趙小蘭帶著妹妹們做家務,幫家庭做支出規劃。
以上的資料和事例證明: 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關乎孩子一生是否成才,幸福。
做家務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1.勞其筋骨,促進骨骼和大腦發育
家務勞動中,孩子的雙手都在活動,通過抓、夾、剪、縫、捏、撕、揉敲、拍、系等一系列精細動作的靈活操作,刺激大腦高度運轉,促進孩子大腦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也有助於手部的骨骼和肌肉的發育。
2.培養責任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從小就有獨立自主的意識,需要從做家務開始。
家務勞動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如收拾碗筷、掃地、澆花、洗襪子等,要完成這類家務,就要使行為服從目的,久而久之孩子會按時做分工,養成一定的責任心。比如讓孩子負責取牛奶,完成這件事後才能去找同伴玩;孩子催促家長快送他去幼稚園,因為他值日。同時也讓孩子學會關心家長,關愛他人,不只會享受別人的服務,也能主動為他人服務。
3.積累經驗
勞動要接觸周圍的人和事物,期間,孩子能更清楚地觀察到事物、現象及其變化,注意到一些因果關係。如天天澆花的孩子,會發現植物發了新芽,花朵開放,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取牛奶的孩子會做到奶瓶如何清洗、不打碎等等。
當然,孩子在勞動中能取得知識和經驗,要靠大人激發勞動興趣,做一定的提示和教導,但如果是強制勞動,孩子也就無心去體驗,也不能從中獲得知識和經驗。
4.學會巧幹
任何勞動都有一定的程式,怎樣做既快又好,就要掌握技巧。家長事前可以教給孩子方法,他就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體會。只要孩子明確了勞動任務,有了勞動責任,而且對勞動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他便會逐漸地設法安排,這樣就培養了初步的計劃性,既動手又動腦。
有的家長已認識到做適量的家務有助於孩子成長,但 有時孩子不太願意參與勞動,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參與其中呢?
1.從小事做起
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從打掃自己的房間開始,把衣服送到洗衣間,收拾玩具,幫媽媽拿筷子等等
2.肯定成果
孩子做了家務,不管勞動成果是好是壞,家長都要給出一個評價,儘量多表揚、多鼓勵,不苛求,不責備。比如“你的地板擦得真乾淨,家裡看起來亮堂堂的。”孩子做得不好,也可以告訴他“你已經很用心了,這次做得不好,下次再做,一定會做好的。”
3.允許出錯
孩子初次接觸家務,會有不知怎樣操作或者出錯的情況。家長一定要有耐心,最好在旁邊指導。不要因孩子幹得慢、效果差,或弄髒了衣服、摔了碗就批評抱怨,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4.變“家務”為樂趣
和孩子一起,把做家務當作樂趣,父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引導,例如:“我們一起來收玩具,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我們來比賽,看誰收得比較快?”“我知道你的動作很快,我們來計時,看今天把玩具收完會花多少時間?會不會比昨天快!”等等。
5.不拿做家務作為懲罰或獎勵
很多家長會把做家務當作獎勵或者懲罰的教育手段,比如掃一次地2元錢,或者考了90分以下要自己洗衣服等。這不但不能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還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變得不願意做家務。
當然,讓孩子做家務,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合理的安排勞動強度,家長可以借鑑下面這份《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父母應讓孩子去體驗家務勞動,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是成長,要它當作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參與的事情,其目的不在家務本身.
而在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訓練他為家庭付出的意識,提高獨立自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自信心和責任感,這是孩子未來踏入社會必備的能力,也是決定他未來命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