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橡皮真香,借我用幾天吧!」
「你這個筆記本能送給我嗎?」
「你家還有什麼好吃的?拿出來一起分享吧。」
女兒同學夏夏來家寫作業,從攤開作業本的那一剎那,
夏夏總是會時不時地提出各種要求,女兒都一一答應下來。
臨走時,夏夏抱著女兒的聖誕節禮物——
豬豬玩偶戀戀不捨:
「這小豬豬好可愛,借我玩幾天吧,
這樣晚上摟著它睡覺我就不害怕了……」
女兒忍痛點頭說:「好吧,就兩個晚上哦。」
那隻小豬,最終夏夏以各種藉口沒有還回來。
愛因斯坦說:
小事小節斤斤計較而淡漠大事大節的人,是不會有什麼作為的。
人情通達,不貪不佔,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最基本的修養。
對於年紀尚小,還未走上社會的孩子而言,能懂得這點更為重要。
那些愛佔便宜的孩子,手持「心機」,
堵死了所有回程的路,輸掉的是人生大格局。
愛佔便宜的孩子,
更容易與機遇擦肩而過
佔便宜丟掉的,可能是相處於世最重要的「真誠」契約。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畢業後去了法國,開始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
她發現當地公共交通系統有漏洞可循:
車站是開放式的,沒有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一切,全憑自覺。
女孩耍起了小聰明,她開始逃票,
並為自己佔到小便宜、節省了生活費而沾沾自喜。
四年後,當女孩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並躊躇滿志地應聘巴黎那些跨國公司時,
初審過後,無一例外都被婉言拒絕。
一次次的失敗,讓女孩積滿了憤怒。
當再一次面對一家大公司的拒絕時,
她認定公司有種族歧視傾向,
不料對方卻答道:
「看到你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平,我們非常重視你。
但看了你的徵信記錄,
我們發現你有三次以上乘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女孩試圖辯解,但對方說:
「這個事情證明:你不遵守規則,
還善於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惡意使用,
對於這樣的人,我們是沒辦法信任的,工作中,很多事情要靠自覺。」
針對女孩的失信行為,那家公司坦誠相告:
在法國甚至整個歐洲,她可能都找不到願意僱傭她的公司。
沒有譴責,也沒有歧視,
甚至如果女孩不問,別人連原因都不會告訴她。
那些愛佔便宜的人,會讓身邊人敬而遠之,
因此喪失機會和各種人生可能性。
這豈不是比直接失去金錢和物質還得不償失嗎?
我一個同事,部門聚餐、娛樂,
她總是藉故「遲了一點」,以此佔小便宜,逃避付帳。
後來偶然被人揭穿,大家不說什麼,
但都不約而同地疏離她,再有活動時,集體選擇性地「遺忘」她。
沒有什麼道路可以通向真誠,而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一次謊言的拆穿,會使得之前的所有誠信蒙上一層灰,不再容易被信任。
丟掉真誠的孩子,路窄且阻,飛不高,也難以飛得遠。
愛佔便宜的孩子,
長大後易與幸福失之交臂
綜藝節目《愛情保衛站》曾有一期,
太原女孩因為男友「愛佔便宜」想要分手。
她的男朋友,處處耍心機,耍小聰明,
佔便宜:
逛超市,非要等中午時分才去,一進超市就各種試吃。
服務員不讓,就跟人家吵:
「我不知道好吃不好吃,怎麼買?」
試吃完了稱斤裝袋,溜達一圈後,把食品扔一邊不結帳。
等出了超市,人也吃飽了。
男友還美其名曰:「這不是給家裡省糧食嘛。」
新衣服不剪商標,穿著得瑟兩天,
又重新拿回商場換另一個款式穿。
帶女朋友飯店吃飯,剛上的蓮藕排骨湯,
小夥子明明看到有隻蒼蠅在裡邊,卻不吱聲,
等女朋友吃完肉喝完湯,才叫服務員過來免單贈果盤,
就為了少付一個菜錢……
男生掙錢並不少,但是他不擇手段佔便宜的行為,
不但讓女朋友忍無可忍,也讓現場的觀眾唏噓不已。
面對大家的質疑,男生口口辨稱:
「我也是想能省點就省點,攢下錢讓女朋友過好日子。」
那些愛佔便宜的人,不一定窮,但一定缺乏心理能量,
即使有錢,他們口中的「好日子」,
也永遠在不可能實現的「下一次」和「以後」。
心理學家認為,每一個貪婪者都是一個弱小孩,
他們大多成長於有條件的愛下。
為了彌補不被愛或沒有力量的空洞,
不得不用「佔便宜」的行為來填補心靈的空洞。
《了凡心療愈》中說:
「精神匱乏的人擁有再多的
錢也只能製造更多的匱乏感,
因為他們沒有與之匹配的能力。」
貪便宜的背後,是目光短淺,只顧眼前。
而這種行為,像一個黑洞,會牢牢吸附那些
「更遠的倒黴事」讓人難以擁有幸福的能力。
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前段時間,江蘇淮安一位奶奶帶著1歲多的孫子逛超市,
隨手抓了一大把散裝蝦條給孫子吃。
超市老闆娘上前勸:
「給寶寶嚐嚐拿幾個就行了,不用拿那麼多。」
奶奶聽到這話大怒:
「一歲多的小孩能吃多少?吃你兩個蝦條,犯法啦?」
沒過多久,奶奶的兒媳婦再次找上門來,
一邊對著老闆娘和攤位錄像,
一邊說說要把影片傳到網上,罵聲不斷。
老闆娘委屈地說:
「不是說不能嘗,但是抓一大把也太多了,我們也是要做生意的。」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
孩子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
一次在商場的大食堂吃飯,對面坐了一對母女。
吃過飯過後,媽媽把碗筷都放在托盤裡,準備放到收餐具的地方。
小女孩說:「媽媽,別人都不用收拾呀?」
媽媽說:
「別人是別人,我們要做自己。
寶貝要做個有禮貌、有涵養的人是不是?」
小女孩點點頭,於是和媽媽一起高高興興地收拾起來。
世上從來沒有天生就「壞」的孩子,
往往是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父母不懂得尊重別人,孩子也會輕視別人。
父母斤斤計較,孩子自然不會大度。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
他們所有認知、見識都來源於身邊最親近的人。
父母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想要孩子有更廣闊的未來,
就一定要教導他:明朗坦蕩豁達大度。
斤斤計較來的,終究是蠅頭小利,
而自己創造的,才有可能是大世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