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句話就可能影響孩子的幸福指數?

不是聳人聽聞哦,關於錢的教育,需要父母上點心,

那些可能誤導孩子“金錢觀”的隨口一說,一定要引起注意啦!

不管你承不承認,談錢聽起來有些俗,

但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金錢觀,

一定會大大提高他未來的幸福指數。

我們的花錢方式、平時行為和言談中透露出的對金錢的態度,

都會影響孩子對於金錢的看法,有時我們隨便的一句話,

就可能在有意無意間決定了孩子長大後與金錢的關係。

下面這些話,你是不是對孩子說過?

如果是,那趕緊提醒自己注意,

因為它們會讓孩子產生誤解,歪曲關於金錢的正確觀念。

第一句:“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你想要表達的可能是:

“這個東西性價比不高”,或是“沒人能想要什麼就買什麼”。

但是,孩子的理解可能是:

“我們很窮”(心裡不安)“

可昨天買的東西比這個還貴,媽媽不喜歡我了嗎?”(傷心)

Parents正解:

如果你是想表達第一個意思,

那不妨對孩子直說:

“我覺得這個玩具是很好玩,但是比起其它差不多玩具,

我覺得太貴了,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再買。”

孩子也許還不太能完全理解,

但你的態度會讓他覺得自己沒有被無理拒絕。

孩子對於貴與不貴的概念,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理解的,

你可以在孩子3歲以後,慢慢地教他理解性價比的概念。

平時生活中就能找到很多這樣的機會,

帶他去超市的時候,跟他一起找出三款同類的東西,

開始的時候,這些類比的物品最好相差不大,

例如三盒不同品牌、分量相同的巧克力,

告訴他每塊的價格,然後讓他比比看,哪塊最便宜。

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再在比較中加入不同的維度——

例如成分含量

(哪塊巧克力裡有果仁?哪一個包裝更精美?日期更新的區別等。)

如果你是想表達第二種意思,

害怕孩子養成見什麼買什麼的毛病,

那正好可以趁機鍛煉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列一個每月開支計劃(哪怕是比較粗略的),

幫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願望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區別,

比用“買不起”來搪塞更有說服力。

抽一個時間,全家人坐在一起,

大家輪流說自己特別渴望得到的東西,

把它們列出來,排除那些不太切合實際的。

然後每月劃出一筆錢,輪流幫大家實現願望。

比如12月份,幫女兒買了雙冬靴,

1月份就可以給媽媽買條羊毛圍巾,

2月份就該讓爸爸得到一個“心儀已久”的電子產品。

這樣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得到獎賞的機會,

而節約和等待並不會削減得到心儀已久的禮物時的興奮。

第二句:“寶貝,你想要什麼,媽媽給你買!”

“我的孩子值得擁有這個!”愛孩子之心人皆有之,

所以,媽媽們很容易變成購物狂,

不過,這樣主動給予,很容易寵壞孩子,

小傢伙會認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能到滿足,

哪天你對孩子的要求說“不”時,就會發現,他完全不能接受!

而如果孩子認為,錢總是會有的,而價格從來都不是問題,

那麼他在以後的人生經歷中將很難獲得動力。

他會覺得生活得好是理所當然,不好就是別人欠他的了。

Parents正解:

如果不花錢為孩子買他們喜歡的玩具或者禮物,

就表示愛的不夠,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只有當你先改變觀念,

不再把花錢和愛劃等號的時候,才能真正改變這種行為。

與此同時,嘗試讓孩子遠離誘惑,也是當下必須要做的功課。

不要隨便送孩子禮物,帶孩子一起去商場時,

也要事先約定好只買購物單上列出來的東西。

剛開始的時候,哭鬧和抗議恐怕難以避免。

不過,好在大部分孩子的適應過程比父母想像中會快一些。

第三句:“媽媽不工作,怎麼給你買禮物啊”

難免有這樣的時刻:

你急著上班出門,孩子哭哭啼啼抱著你不肯你離開;

或是你忙著要完成一件工作,

孩子卻黏著你想讓你陪玩,於是,這句話脫口而出。

可惜,當孩子渴望你的陪伴時,

禮物啊、玩具啊對他的吸引力都有限,

對於“工作狂”媽媽,孩子們只有一個理解——

“她不肯陪我”。他們也會拿出自己的必殺技來對付你的話,

挺起小胸脯保證:“我再也不要玩具了!”

你的話是敷衍,孩子那一刻可是真心的,

跟玩具相比,媽媽的陪伴才是他最渴望的。

Parents正解:

不要認為這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現,這只是他的視角而已,

更不要這樣拐彎抹角地

把陪伴時間跟掙錢拽到一起,孩子的心思拐不了那麼多彎。

直接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像媽媽陪你玩,

但是媽媽現在有些忙,過半個小時(或確切的時間)

媽媽再陪你玩,好嗎?”

注意,不要打空頭支票,說好的時間,

就一定要實現,而且是全心全意的,沒有電話、簡訊、郵件。

第四句:“別總羨慕別人,你的玩具已經夠多了”

孩子串門回來,跟你叨叨在小朋友家看到了

哪些自己沒見過的玩具,你也許會條件反射式地害怕:

他是不是又想買新玩具了?這麼下去他會變得越來越貪婪的。

於是,為了教育小傢伙,你可能衝口說出了上面那句話。

其實,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買那一兩樣玩具,

而是你太過急於給孩子灌輸“沉溺於物質享受有害”。

不要過分敏感,靜心聽聽孩子究竟想要說什麼,

他到底是想再要一個玩具?

還是只是單純地描述她在鄰居家看到的情況?

問問他的想法,而不是告訴他你的想法。

如果他真的是想要和小朋友一樣的玩具,

也不要急著批評他“貪婪”或是講大道理。

幫助孩子理解這點很重要:

對美好事物的渴望人人都有,而且並沒什麼錯,

但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需要得到,這也沒什麼錯。

帶孩子盤點一下自己已經有的玩具——

“你看這個玩具跟你在小朋友家玩的玩具,玩法是不是很像?

原來我們早就有這樣的玩具了啊!”

幫助孩子把注意的焦點轉移到已經擁有的東西上。

其實,不難發現,這些引起孩子誤會的話語,

也體現著我們自己的金錢觀,

當然,這源於我們所受的教育,如果你發現了它們的偏差之處,

不如趁著教育孩子,也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

對於金錢,我們不要分強調,也不要毫不在意,

這無論對於孩子還是我們自己來說,都是最健康的金錢觀。

來源: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