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魚蟹肥美,正是吃魚的好時候!不管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都有著豐富的營養,適宜人體吸收。《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年人每周吃280~525g的魚有益健康。
不過關於吃魚的說法也特別多,“魚頭補腦,魚眼明目”、“魚肉重金屬超標”、“魚身上有寄生蟲”……有些人一時誤信,“吃一次魚”竟然就進了醫院!
案 例
51歲的周女士以為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把一條20多斤的白鰱魚的魚膽吃了,僅僅3個小時後就出現了急性肝功能損傷!轉氨酶高達5700+U/L,超出正常值百倍以上,經過連夜排毒急救,才終於轉危為安。
嗯?吃個魚難道這麼危險?今天大醫生就來講一講,吃魚的那些事兒。
一、吃魚頭補腦嗎?
其實最營養的部位是它
不少人覺得吃魚頭可以補腦,因為其富含促進大腦發育的DHA,所以專門大量吃魚頭。但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魚肉裡同樣含有DHA。
例如鮭魚(三文魚)、沙丁魚、黃花魚、秋刀魚、鱔魚、帶魚和花鯽魚等,每100g魚肉裡含有1000mg左右的DHA,它能穿過血腦屏障直接被大腦吸收,有促進大腦和視力發育、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作用。
由此可見,魚頭、魚肉都能補,但某些魚頭部的汞含量更高,不宜多吃,如:金槍魚、旗魚等。而魚肉分量更多,所以總體上營養價值更高。
1、不飽和脂肪酸
魚類脂肪含量低,大多數不超過4%。而且魚肉富含EPA,這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具有一定降低膽固醇、預防高血脂和高血壓的作用,對保護心血管健康大有好處。
2、優質蛋白質
魚肉富含完全蛋白質,比如黃魚含17.6%、帶魚含18.1%、鯽魚含13%,這些蛋白質裡的氨基酸都是人體必需的,很容易被消化吸收。
3、維生素
魚肉中所含的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A、維生素D、葉酸等,能幫助人體均衡補充營養,且有一定的消腫利尿作用。
4、鎂元素
魚肉的鎂元素豐富,具有改善心情、緩解疲勞、調節神經系統的作用。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男性每天大約需要350mg的鎂,成年女性約為300mg。
5、碘元素
海魚多含有天然的硒、碘和鈉,每天吃100g魚肉就能滿足一天的碘需求,能降低某些甲狀腺疾病的患病率。
二、吃魚雖好,也有禁忌
魚肉的營養這麼好,但吃的時候也不能太大意,一些食用禁忌要記牢。
1、不要隨便吃魚膽
很多人以為“魚膽能明目”,殊不知吃不對會中毒!雖然並不是所有魚膽都有毒,但魚膽中毒,由於沒有特效藥,死亡率曾經高達 20% 左右,是僅次於河豚魚的殺手。
對於成年人來說,一般只要幾克膽汁就能導致中毒,而且不管生吃、熟吃還是泡酒,依舊可能導致中毒。特別是青、草、鰱、鱸、鯉5大家魚,還有鯽魚、武昌魚等都屬於膽毒魚。
所以吃前最好把魚膽全部摘除。一旦吃魚後24小時內出現比較明顯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黃疸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2、魚刺、魚骨小心著吃
現在用魚刺、魚骨做菜越來越多了,它們雖然含鈣,但能被人體吸收的量太少,為了安全考慮,老人和孩子應該少吃甚至不吃。一旦魚刺卡住喉嚨、食管或是腸胃,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必須立刻就醫。
除此之外,只要是干淨衛生的魚,魚眼、魚膠、魚籽、魚皮等部位都可以放心食用。
提 示
被魚刺卡住不要慌,不要自行喝醋、吞饅頭,以免魚刺越卡越深,盡量到醫院處理。
3、盡量不生食活魚
吃魚當然要新鮮,但魚類可能攜帶寄生蟲和細菌。衛生不達標的魚切片生吃,有感染“肝吸蟲病”的風險,嚴重時可能引發器官衰竭,特別是河魚。
而且活魚宰殺後有一個排酸的過程,如果馬上吃魚,有害物質可能來不及排出。應把魚肉用清水浸泡或冷凍1~2小時後再烹飪食用。
4、吃魚並非越多越好
一般情況下我們每周吃2~3次魚,每次2~3兩即可,有些人群並不適合吃太多魚:
① 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富含EPA不飽和脂肪酸,能抑制血小板凝聚,而肝硬化患者本身血小板缺乏,所以建議少吃;
② 結核病人服用的藥物與魚肉可能產生過敏反應,輕度時惡心頭痛,嚴重時可能會心悸、血壓升高、呼吸困難;
③ 魚類的嘌呤物質含量不低,而痛風患者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吃魚過多可能會加重病情;
④ 體型大、年齡老的魚體內毒素積累更多,特別是非養殖的海魚,例如旗魚、金槍魚、方頭魚、劍魚等,可能存在汞超標的隱患。
三、鎖住新鮮和營養,烹調魚肉有妙招
魚肉新鮮才好吃,烹飪過度還容易導致營養成分流失。怎樣做魚才好呢?這裡有4個簡單的小妙招。
魚湯加牛奶:更鮮
鮮牛奶有很好的去腥提鮮效果,在熬煮魚湯時加入少量鮮奶,能使湯汁更濃,味道更香。
開水蒸魚:更嫩
蒸魚最好先把水燒開,再將魚裝盤,隔水蒸熟。這樣能讓魚肉在突遇高溫時及時鎖水,保持滑嫩。如果蒸之前能淋上少許雞油或豬油,效果更好。
解凍加鹽:更多蛋白
解凍魚時可以在水中放少許鹽,凍魚肉中的蛋白質遇鹽會慢慢凝固,這樣可以防止蛋白質從細胞中溢出。
魚肉完整:更營養
保持魚肉的完整能留住更多的營養成分,比如蒸魚,能保存90%以上的DHA和EPA,而烤或燉只能留住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