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來不在朋友圈發我們的合照,他是不是不夠愛我?”

有些女生可能經常會被熱戀中的閨蜜問這樣的問題。這可真是個靈魂拷問,似乎怎麼回答都不是。回答“不是”,閨蜜立刻說出一百件你不想知道的事情出來證明男朋友真的不夠愛她,回答“是”,得,這朋友沒法做了。

相應的,還有另外一個靈魂拷問,那就是“這個誰為什麼老在朋友圈秀恩愛?我為什麼要知道她和她男朋友三天吃了兩次火鍋?”

一邊說著“秀恩愛死得快”,一邊又擔心不秀恩愛的戀人不夠忠心,愛情就是這樣讓人變成一個只會嘮叨的傻瓜的。

那麼,什麼樣的人傾向於去秀恩愛,出於什麼心理人們要秀恩愛呢?

 

 

1.對關係的滿意度

我們說的“秀恩愛”,在愛情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裡被稱為“關係可見性(relationship visibility)”。

愛在生活和社交網路中秀恩愛的,比如每條微博和朋友圈必帶上“那個誰”,聊天中話題時不時也總是講到“那個誰”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擁有較高的關係可見性。

而那些戀愛了半年還沒有被人發現,甚至總是被人誤以為是單身的人,自然就是擁有較低的關系可見性了。

我們喜不喜歡提及某件事,很大程度上能反應我們對這件事的滿意程度。人們會經常提及他們滿意的事物,“秀”恩愛,秀的就是對這份恩愛的滿意。

為什麼有些人的愛情人盡皆知,有些人,好像被戀人雪藏了但是很明顯,就像有些人喜歡隱藏情緒而有些人不喜歡一樣,即使都對這份恩愛很滿意,也不是每個人都愛“秀”。每個人的關系可見性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一個人身上的所有關系可見性基本上是統一的。

例如經常秀恩愛的女孩同時會熱衷表現出自己和閨蜜之間的親密,總是把和女朋友聊天截圖分享到社交網路上的男孩,同樣也會喜歡把自己和同事之間的有趣對話分享給朋友。

 

 

2.戀情給他人留下的印象

雖然說一個人的關系可見性大體上是統一的,但如果納入了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這個因素,這件事可就復雜起來了。

我們有時候能夠感知到別人是怎麼看待我們的,同時也有可能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並且主動做一些什麼事情來塑造和改變這些看法。

Leary和Kowalski在1990年提出的印象管理理論說的就是這麼件事。我們會管理別人對我們的印象,為的是一些社交上的目的(例如更容易被人喜愛、接受和尊重),或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自尊等等。

基於印象管理的考量,即使是一個有著較高關係可見性的人,作為男女朋友也有可能會選擇性地隱藏一些不利於印象管理的關係。

 

例如一個正在朋友圈塑造自己洋氣海歸人設的人,即使擁有再高的關系可見性,也不大可能熱衷於讓別人知道自己有一群在邊遠小鎮的發小。

而戀愛關係,是最能影響個體在社交中印象的關係之一,自從印象管理理論發表以來至今已經有許多社會心理學家證實過這一點。因為人們總是傾向認為戀愛雙方是對等的,你和什麼樣的人談戀愛,在他人心目中很大程度上你也是這樣的人。

因此,熱衷於秀恩愛,除了這個人可能本身就擁有較高的關系可見性外,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個人認為展示這段關系有益於他的個人形象塑造。換句話說,秀的這段關係,和這段關系裡的對方,讓他覺得“有面子”。

當然,不秀恩愛也不一定就是認為這段關系和這個人讓他沒有面子,也有可能是因為他認為秀恩愛這個行為本身不利於個人印象管理。

畢竟“秀恩愛死得快”這句話流傳得也太廣了一些,有些人基於這個考量不願意選擇秀恩愛這個行為也是情有可原的。

 

 

3.伴侶對感情的安全感

說完了印象管理,我們再來說說所有成人情感關系研究中怎麼也繞不開的依戀類型(attachment style)。

在1987年, Hazan和Shaver將嬰兒與父母之間不同的關系模型應用到成人的戀愛關繫上,形成了一套依戀理論。依戀類型有兩個維度,分別是焦慮和迴避。

焦慮和迴避都比較低的人,就像那些“很好哄”的嬰兒一樣,他們在離開父母時會不高興,會主動尋求父母的安撫,也很容易被父母安撫好,這種人被稱作“安全型依戀”。

但依戀類型中比較焦慮的人,就像那些“難以捉摸”的嬰兒,他們在父母離開時會大哭或崩潰,但父母在跟前時,一方面尤其需要父母安撫,一方面又表現出想要懲罰他們的樣子。

 

而那些迴避程度較高的人,就像“不親人”的嬰兒,父母在不在跟前都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時還會迴避他們。

Emery等人發表於2014年的一篇研究詳細地論述了關系可見性和依戀類型的關系,並基於人們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的行為對這種行為的動機進行了分析。

他們認為,比起安全型依戀的人來說,焦慮型依戀的人更傾向於秀恩愛,即擁有較高的關系可見性,而迴避型依戀的人關系可見性較低。

這是因為焦慮型依戀的人通常擁有較低的自尊,他們認為自己不配被愛,也更害怕被拋棄。他們渴望被接納和被愛,因此他們會希望戀愛關系成為自己生活和社交形象的中心。

而迴避型依戀的人則不然,通常不大喜歡親密的感覺,對他人的信任度也更低,因此他們更傾向於隱藏自己的關系狀態,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麼恩愛值得秀。

不僅如此,個體的依戀狀態也會影響到戀人的行為。有研究發現,對於焦慮依戀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受戀人的影響,可他們的戀人卻不然。他們的戀人更容易表現出對這段關系的不滿意,從而減少秀恩愛的行為。

而面對迴避型的戀人,人們的焦慮程度則會增加,對這段關系的不確定性也隨之提高,從而可能因此增加秀恩愛行為。

 

 

4.秀恩愛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需求

但十分有意思的是,焦慮型依戀的人傾向於秀恩愛,和迴避型依戀的人傾向於不秀恩愛,背後的動機實際上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缺乏安全感。

焦慮型依戀的人通過秀恩愛來滿足自己被接納和被愛的需要,說得再原始一些,這些都是由於安全感的缺失才會產生的需求。

而迴避型的人對親密感感到抗拒、對他人的不信任,也是由於在這段關係中缺乏安全感。但,無論最終表現出來是什麼樣的行為和狀態,一樣東西會有“缺乏”這樣的狀態,都是因為我們真的“需要”。

到現在我們已經明白,秀恩愛背後實際上有從簡單到複雜各種各樣的動機。對這段關係滿意了要秀,想要提高關係可見性要秀,想要達成某種印象管理要秀,缺乏安全感也要秀——可是到頭來我們會發現,其實這些動機背後的根源都是一樣的:我們只是很渴望被愛罷了。

文章來源

 

 

快按下連結下載派愛族讓我們幫你找到另一半!▶️ https://w.pairs.lv/2vv0d4V

?台男的溫柔讓日本女生愛的要要要?? https://w.pairs.lv/2HadO4C

快來訂閱Pairs頻道 ▶️ http://w.pairs.lv/2C31H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