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一門相當深奧的學問,內行看門道外行還不一定看的懂熱鬧,例如下面這張...嗯很很像髒髒的白紙作品, 你相信它曾經估價高達2000萬美元(約5.7億臺幣)嗎?
很多人在觀賞這幅畫作時,都會像圖片中這位男子一樣,身體前傾、歪著脖子, 注意的不是畫作中心,而是畫框邊緣。
這幅白色油畫的主人就是美國極簡主義和觀念主義大師羅伯特·雷曼(Robert Ryman),他原來從事保全,踏入藝術圈其實算是一場意外。
羅伯特·雷曼出生於1930年,大學專攻理科,後來念了一年師範學院,但都只讀了一年。1953年他為了實現音樂夢想到了紐約,結果依然不得志,最後為了生活妥協,他跑到
紐約現代藝術博館當保全,轉眼就這樣當了7年...
原本以為他對成為藝術家已經徹底絕望,沒想到皇天不負苦心人,他還是成為了一代藝術大師!
因為工作關係,羅伯特·雷曼認識了博物館其他同事,後來與極簡主義大師索爾·勒維特和丹·弗萊文,引領他踏進藝術界。
在當保全的期間,羅伯特·雷曼並沒有間斷自己的繪畫創作,直到1962年,他終於成為一位全職藝術家。完成了一直以來的夢想。
一直到4年後,他的作品就能與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傑克遜·波洛克和弗蘭克·斯特拉等人,一同在古根海姆美術館展出。到了1967年,羅伯特·雷曼終於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個畫展。
想必很多人都會跟小編一樣,對於他的作品黑人問號,覺得一面白牆+隨意塗鴉,這到底有什麼困難的?對此,羅伯特·雷曼笑笑地說: 「我就只是玩,沒想過要畫什麼。我只是想要知道顏料、色彩、厚或薄、筆刷在不同載體上會是什麼樣子。」
既然他講的那麼輕鬆,我們就來看看他到底怎麼作畫的吧!
一開始先在白牆上用心認真的塗刷。
接著是很重要的細節,在顏色層下面貼著膠帶。(待會就會解釋)
然後用工具刀揭開膠帶。
就會產生一種不同層次的感受。
每幅畫都有拚貼層,在一樣是純白一片的牆壁上產生不同厚度和空間。看起來就會有層次與立體感。
除了藍色短膠帶,還有白色長膠帶,等到最後一塊撕掉之後...
羅伯特·雷曼的畫就完成了!
在羅伯特·雷曼的觀念裡, 「畫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要怎麼畫才是問題。」他一直在意的是作畫的過程,能帶給他的衝動與熱情,而不是最後的成品。
對此,曾有拍賣界人士直言,「觀念藝術賣的是形式,你可以不接受,但就是有人覺得這種觀念夠反叛,夠讓人喜歡。 一旦有人開始贊成或反對,它就成功了,你可以反對,越反對就越成功。」
羅伯特·雷曼在他長達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 始終專注在他的白色油畫,並探索「白色」的多樣性,最後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他畫作上的肌理和紋路很明顯都是手工繪製的, 顏色的配置也不是隨便為之,而是他將各種顏料混合後,一層層堆疊出來的效果。
這些抽象的單色畫作呈現出一股極強烈的空間感,透露出白色的簡單和純粹,非常耐人尋味。
極簡主義在20世紀60年代產生, 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概念,在繪畫方式上的表現較為平面、簡潔,畫布上呈現的是單一的色調為主。
過去曾有過一個展覽,在白色牆上掛了20多幅白色畫作,讓觀眾好像走進一個空蕩的空間, 在極簡主義裡,他們顛覆了一般意義上的繪畫,甚至是代表一種終結。
在羅伯特·雷曼的畫作裡,他走的就是觀念上的極端, 從畫作裡雖沒有直觀的意象,但並不表示裡頭什麼都沒有,更多的是觀念上的反叛性意義。
好啦辛苦看這邊,有沒有發現其實羅伯特·雷曼的畫 看起來簡單,但是實際上卻有許多意涵與意義,並不只是我們看到的表面而已。
如今,現在的羅伯特·雷曼已經高齡88歲,但是作品依然在市場上炙手可熱,仍然是許多收藏家鎖定的目標之一。好啦小編如果沒有那麼深入的研究一下,也真的是看的一頭霧水阿QQ來源:藝術與設計
----------------------------------------------------------------
▼青春聯盟要選出一位老大,不敗女神是不是能繼續保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