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是幫助他成就他自己。

我們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

但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最好的,

卻不一定是孩子最需要或最適合孩子的。

因為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於孩子而言,最好的東西不是最貴的衣服和鞋子,

不是最美味的蛋糕和最可口的食物,

可能只是一個可以任意把玩的橡皮泥,

或者是一個陪了她多年的、能天天為它梳頭的洋娃娃。

我們很功利,以金錢來衡量一樣東西的價值,

但在孩子純淨的心中,判斷價值的的標準不是這樣的。

能夠在合適的時期,最好地滋養他的心靈並滿足他成長的需求,

幫助他實現自己那一瞬間的個人意義和存在價值,這才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在孩子人生之初,這個最好禮物就是愛與接納帶來的安全感。

02

3歲前,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媽媽。

要多給孩子陪伴和肌膚接觸。

心理專家李子勳老師在《家庭成就孩子》中寫道:

孩子一歲以前,母親有三個行為是別人不能替代的:

一是哺乳,二是依偎著孩子入睡,三是和孩子導呀呀細語。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與媽媽之間的連接。

一位朋友說她在月子期間,

家裡有個很厲害的月嫂會教她給寶寶按摩,

說皮膚接觸有助於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果然,她的孩子除了正常的生理需要外,很少哭鬧。

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都相對比較穩定,很少恐懼和焦慮。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拋棄。

而他們眼中的被拋棄,就是父母不在身邊。

這段時期請不要長時間離開孩子,

如果孩子一直失去重要的穩定依戀對象,

對他的安全感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03

6歲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讓他感覺這個世界對他充滿善意。

這是他一生信任自己和他人、信任世界的能力形成基礎。

一個孩子的出生之初,是他最恐懼和最無助的時候,

更是他對世界形成第一印象的最關鍵時期。

此時,對他最珍貴的禮物,

就是盡我們的能力來給他愛的呵護和安寧的守護,

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世界愛著和接納的,

他也就學會了愛和接納自己和他人。

如果此時父母沒能幫助他來很好地適應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他的一生將很難與這個世界很好地相處。

幫助他體驗被愛和接納帶來的滿滿安全感,

給他心靈力量,他才會有探索世界的勇氣。

2歲以後的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

凡事都想自己解決,由於經驗不足,

不僅常常把事情搞砸,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許多麻煩。

這是他們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萌發的時期。

此時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安全範圍內,

多給他行動自由,並儘量幫助他最大可能地自由行動。

我們總是有一種本能,害怕孩子打破我們的東西,

不想讓他弄亂我們的房間,更害怕他受傷害,所以,會限制他的行為。

當我們驚慌失措地限制和製止他的行為時,

會讓孩子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

他是弱小無能的,這樣也會使他失去安全感,

變得膽小懦弱,失去向外探索和挑戰自己的勇氣。

0-6歲,正是孩子人格底色形成和樹立自信的關鍵時期。

大膽讓孩子探索,他們戰勝困難完成了自己要完成的動作後,

對自己的信心就會大大增強,也增加了他們今後挑戰自我的勇氣。

如果我們盲目地去幫助他、代替他做,

或限制他的行動自由,對他而言是一種否定,

他的內心會充滿挫敗感,

反而會引起他的不滿和對抗,甚至大哭大鬧。

孩子是否正確地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在出生之初

身邊的人對他的態度和陪伴方式。

04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長大後的心理問題,

大多是在6歲前形成的。

6歲前,孩子的人生底色打好了,

他今後的成長道路就會走得比較順。

安全感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人生底色。

心理學家馬斯洛從多個方面對比後得出: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容易感到無助和焦慮,

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不被人接受,容易自卑和自責,

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外界是危險的,

變得自我中心、不信任他人且不易滿足。

具有安全感的人則容易感受到被人喜歡和接受,有歸屬感。

因為被世界溫柔待過,他們對世界充滿善意。

他們友善、合作,有良好的自我估價,能自我接納和信任他人。

一個人從小擁有了充足的安全感,

長大後,無論遭遇多少次的被欺騙或傷害經歷,

依然願意相信真誠的存在,依然擁有愛與信任的能力。

而一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

無論身邊的人如何真誠相待與值得信任,

只要被人欺騙或傷害過一次,就會懷疑整個世界。

因為,一個人只有一顆充滿安全感的內心,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

在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

都有鼓勵自己重新站起來勇氣和能力,成為自己想成就的那個人。

來源: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