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是幫助他成就他自己。
我們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
但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最好的,
卻不一定是孩子最需要或最適合孩子的。
因為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於孩子而言,最好的東西不是最貴的衣服和鞋子,
不是最美味的蛋糕和最可口的食物,
可能只是一個可以任意把玩的橡皮泥,
或者是一個陪了她多年的、能天天為它梳頭的洋娃娃。
我們很功利,以金錢來衡量一樣東西的價值,
但在孩子純淨的心中,判斷價值的的標準不是這樣的。
能夠在合適的時期,最好地滋養他的心靈並滿足他成長的需求,
幫助他實現自己那一瞬間的個人意義和存在價值,這才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在孩子人生之初,這個最好禮物就是愛與接納帶來的安全感。
02
3歲前,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媽媽。
要多給孩子陪伴和肌膚接觸。
心理專家李子勳老師在《家庭成就孩子》中寫道:
孩子一歲以前,母親有三個行為是別人不能替代的:
一是哺乳,二是依偎著孩子入睡,三是和孩子導呀呀細語。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與媽媽之間的連接。
一位朋友說她在月子期間,
家裡有個很厲害的月嫂會教她給寶寶按摩,
說皮膚接觸有助於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果然,她的孩子除了正常的生理需要外,很少哭鬧。
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都相對比較穩定,很少恐懼和焦慮。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拋棄。
而他們眼中的被拋棄,就是父母不在身邊。
這段時期請不要長時間離開孩子,
如果孩子一直失去重要的穩定依戀對象,
對他的安全感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03
6歲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讓他感覺這個世界對他充滿善意。
這是他一生信任自己和他人、信任世界的能力形成基礎。
一個孩子的出生之初,是他最恐懼和最無助的時候,
更是他對世界形成第一印象的最關鍵時期。
此時,對他最珍貴的禮物,
就是盡我們的能力來給他愛的呵護和安寧的守護,
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世界愛著和接納的,
他也就學會了愛和接納自己和他人。
如果此時父母沒能幫助他來很好地適應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他的一生將很難與這個世界很好地相處。
幫助他體驗被愛和接納帶來的滿滿安全感,
給他心靈力量,他才會有探索世界的勇氣。
2歲以後的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
凡事都想自己解決,由於經驗不足,
不僅常常把事情搞砸,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許多麻煩。
這是他們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萌發的時期。
此時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安全範圍內,
多給他行動自由,並儘量幫助他最大可能地自由行動。
我們總是有一種本能,害怕孩子打破我們的東西,
不想讓他弄亂我們的房間,更害怕他受傷害,所以,會限制他的行為。
當我們驚慌失措地限制和製止他的行為時,
會讓孩子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
他是弱小無能的,這樣也會使他失去安全感,
變得膽小懦弱,失去向外探索和挑戰自己的勇氣。
0-6歲,正是孩子人格底色形成和樹立自信的關鍵時期。
大膽讓孩子探索,他們戰勝困難完成了自己要完成的動作後,
對自己的信心就會大大增強,也增加了他們今後挑戰自我的勇氣。
如果我們盲目地去幫助他、代替他做,
或限制他的行動自由,對他而言是一種否定,
他的內心會充滿挫敗感,
反而會引起他的不滿和對抗,甚至大哭大鬧。
孩子是否正確地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在出生之初
身邊的人對他的態度和陪伴方式。
04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長大後的心理問題,
大多是在6歲前形成的。
6歲前,孩子的人生底色打好了,
他今後的成長道路就會走得比較順。
安全感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人生底色。
心理學家馬斯洛從多個方面對比後得出: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容易感到無助和焦慮,
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不被人接受,容易自卑和自責,
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外界是危險的,
變得自我中心、不信任他人且不易滿足。
具有安全感的人則容易感受到被人喜歡和接受,有歸屬感。
因為被世界溫柔待過,他們對世界充滿善意。
他們友善、合作,有良好的自我估價,能自我接納和信任他人。
一個人從小擁有了充足的安全感,
長大後,無論遭遇多少次的被欺騙或傷害經歷,
依然願意相信真誠的存在,依然擁有愛與信任的能力。
而一個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
無論身邊的人如何真誠相待與值得信任,
只要被人欺騙或傷害過一次,就會懷疑整個世界。
因為,一個人只有一顆充滿安全感的內心,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
在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
都有鼓勵自己重新站起來勇氣和能力,成為自己想成就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