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熱門提問:閱讀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其中一個高讚回答是:
“長期閱讀的人在生活中很明顯:
公眾場合偏於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
做起事情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
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更快。這也許就是讀書的魅力。”
很多父母都明白閱讀的重要性,特別是語文教材改版,
新增了課外閱讀板塊後,
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課本上以及老師列的那些經典書目,孩子不願意讀怎麼辦?
馬克·吐溫就曾說:
“名著就是那種人人都說好,但不怎麼讀的書。”
連成年人都“啃”不下去的書,怎麼讓孩子喜歡讀?
既要讀世界經典,也要個人經典
我曾在小學三年級的班上做過調查,
問他們有沒有讀過《綠野仙蹤》,結果只有一個孩子沒讀過;
而《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有一半孩子讀過,大部分還是女孩;
《航海家辛巴達》只有幾個孩子讀過,基本上都是男孩。
我請他復述故事情節,他記得非常清楚,
因為那種勇於冒險的魅力,跟男孩子血氣方剛的感覺能夠相通。
關於經典,從受眾面出發,把它分成三種形式:
一種是世界的經典,一種是民族的經典,一種是個人的經典。
而我們的課標更傾向世界的標準,
或者民族的標準,習慣站在世界範疇中考慮很多作品。
但是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經典。
就像女孩喜歡讀《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而男孩喜歡讀《航海家辛巴達》。
既要給孩子讀世界經典、民族經典,
也要給孩子讀他們自己認為的經典。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既要給孩子選好書,也要尊重孩子的判斷,並且相信孩子。
經典閱讀,可以從影視劇開始
讓孩子愛上經典閱讀要注意引導方法。
引導的時候一定要去想:
孩子處於什麼樣的情況,感興趣的點是什麼,用什麼方式引導他進入書本。
比如我引導孩子看《西遊記》時,我用的方法是從“吃”開始。
從兩歲的時候開始,我兒子就特別喜歡吃,
每次他出去之後就會說一句話:
媽媽你給我買這個吧,我還沒吃過呢。
於是我就跟他說,你看你吃過很多東西,
但是有一種東西你可能沒有吃過——人參果。
他說人參果是什麼東西?我說我們就讀讀這本書。
結果讀完之後,他非常喜歡,要求反覆讀那一本。
再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看電影,這沒有什麼不好的。
電影是一種視聽盛宴,它能調動孩子們的多種感官,
包括你的心理;而不是像紙面的,我們可能有視力,
但沒有聽力,等於關閉了一個渠道。
所以電視、電影能吸引孩子是很正常的,一定要正視這件事。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經常運用電影的手段去引導孩子。
比如說一個文本,可能孩子們並不感興趣,
這時,先放一段電影,這個截取的片段很有藝術感,
能夠激發孩子進一步閱讀,引起好奇心。
我也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同樣是《海蒂》的電影和書,
問孩子們更喜歡哪一個?
有少量孩子更喜歡電影,他們覺得電影更具體,好像把自己的想像落實了一樣。
大聲朗讀是一個好的方法
現在中小學語文界有非常熱門的一本書叫作《朗讀手冊》,
它的扉頁裡有這麼一句話:
“我沒有你富有,沒有一箱箱的寶石和一櫃櫃的黃金,
但是我又是最富有的,因為我有一個願意為我大聲讀書的媽媽。”
朗讀一方面能夠促進理解,另外一方面它能夠形成一定的語感。
《朗讀手冊》很看重這一點,它認為所有的著作,
包括一些長篇,也是需要給孩子們大聲讀出來的,
因為在讀的過程中,可以摻入自己的體驗,促進孩子去理解。
這個時候,家長就不需要用語言,因為語言有時候很乏力、很蒼白。
如果要跟孩子講《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不如通過大聲讀,
把感受和理解滲透到讀的過程中,這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感情。
(以上部分節選自公眾號“讀庫”,原文:《如何讓孩子愛上經典閱讀?》)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上海書展的短片,
一個孩子很喜歡讀書,媽媽就每週帶他去三次圖書館。
短片裡的媽媽說:
“如果從小給孩子,灌輸了一個愛讀書的方向和思想的話,
這對孩子來說是受益匪淺的。
”“帶孩子吃飯的時候,我都會找一個附近有書局的地方,
孩子吃飯比較快,吃完了就可以看看書。”
“最後,我想說,作為家長,說實話,
每次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也要跟著借很多書回來看。”
很顯然,這位媽媽的教育理念和榜樣力量,
讓孩子在閱讀世界裡樂此不疲。
想要孩子愛上閱讀,無論用什麼方法,
最重要的還是父母也要愛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