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祇有8000多萬人,

德國人與德裔人士卻包攬了

全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

而全球第一所幼稚園就是1937年在德國創立的。

可恰恰又是這個最早開始注意幼兒早教的國家,

現在卻在國家基本法中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也就是說,德國政府禁止提早讓孩子開始學科教育,

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

他們希望留給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

認為孩子在學​​齡前唯一的任務是:”快樂地成長”。

一路玩著長大的德國孩子,

為什麼能拿這麼多諾貝爾獎?德國的學齡前教育有什麼秘密?

請到了把孩子送去德國學校的閨蜜,

讓她分享一下:聞名遐邇的德國幼兒教育,到底都在教些什麼?

1、”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德國幼兒園,”玩”是孩子每天在學校裡最重要的一件事!

德國幼兒園的一天:早餐後,

孩子們和老師們圍成一個大圓圈

(德國幼兒園通常一個班級會有1-2個老師,搭配1-2個助教),

會彈吉他的老師,問孩子想唱什麼歌,會唱的大孩子跟著唱,

還不會唱的就打拍子,或跟著哼,

大約15-30分鐘,如果不想唱了,提早結束也可以。

接下來,孩子們自己決定想做什麼活動,

想去戶外玩的,就自己去找老師拿帽子、擦防曬乳液。

要玩什麼遊戲器材、沙坑、怎麼玩,都可以;

不想出去的,也可以留在教室裡面玩玩黏土、

樂高、積木或拼圖、樂器、畫圖。

老師不會在黑板上寫數字,讓孩子認識1、2、3。

想讓孩子有數字觀念,就利用孩子玩的機會問他:

”你這裡有幾個積木啊?”,然後數給孩子聽,

一個、兩個、三個…久了就自然學會數字的概念。

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後,

離開前不是提醒孩子”要乖”、”聽老師的話”、

而是:”Have fun!” 玩得愉快!好好玩、認真玩,

最好玩得筋疲力盡、一身泥濘回家,就算是豐收的一天!

德國幼教很重要的任務是:”讓孩子每天都能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秘訣是讓孩子在玩樂中、遊戲中學習,並將主導權還給孩子。

就連1歲多的小小孩,還不會用言語表達,也要找出自己的喜好。

每天早上,老師會在桌上擺出拼圖、積木、黏土、畫圖、剪紙

等等不同的活動設計,讓孩子自己選擇”今天想玩什麼”。

總是看到站不穩的小小孩,會慢慢走到不同的桌子前,

到處看看,最後選定,坐下來,開始玩他想要玩的玩具。

跟國內緊張兮兮的幼升小不同,

德國人認為,擁有”很強的生活能力”,才算是”準備好進小學”。

因此,在幼兒園階段,德國小孩學會的是:

自己做決定;

管理時間;整理東西;

與人溝通、相處;

自己動手修東西、做東西的能力。

2、混齡教育,不介入孩子相處、糾紛

德國幼兒園是採混齡教育,

在學前階段,他們只分成:1-4歲、4-6歲。

1-4歲的孩子混在一個班級裡,

難道不會發生以大欺小的事情嗎?

德國老師認為:

”0-3歲的肢體攻擊行為是孩子成長發展階段的必經過程”,

4歲前的孩子有自己的遊戲規則,

不能老是依靠大人干預;

比較小的孩子也不能一直害怕比較高大的孩子,

如果不想接受別的孩子訂的規則,得自己找出方法。

老師告訴我,很多方式比邊打邊哭更能有效制止霸凌行為,

譬如很多孩子後來都能學會用堅定的口氣大聲說”Stop!”,

讓對方停止,同時也告訴對方:”我不怕你”。

德國人很重視社會互動、社會學習。

他們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互動,

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可以跟比較大的孩子互動學習,

年紀稍微大點的小孩也可以學習照顧比他們更小的孩子。

3、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德國幼兒教育的另一個核心價值是:“讓孩子勇於嘗試各種可能”。

德國人認為,孩子最終需要自己長大,

與其讓他們在未來的挫折中徬徨無助,

倒不如從小就一邊嘗試、一邊從錯誤中找出問題的解答。

閨蜜家寶寶第一天上烘焙課的時候,

她滿懷期待地去到學校,看到的卻是麵包上的葡萄乾被烤焦了。

閨蜜心想:

"怎麼老師沒有告訴她,葡萄乾不能放在麵團的表面,

這樣進了烤箱,肯定會烤焦呀。”

可是在老師真誠地鼓勵中,孩子咬了一口自己做的麵包,

嗯,烤焦的葡萄乾當然很苦啦!

看著她的表情,老師又問了:”不好吃嗎?”

”不好吃,好苦。”她說。

”那怎麼辦呢?”

她歪著頭,看著麵包,想了一會,

跟老師說:”我下次要把葡萄乾藏在裡面”

”好!那下次我們再試試看!”

老師沒有告訴她這樣做是對還是不對,

肯定她的想法,鼓勵她下次再試試看。

4、學習生活自理、社會常識,強調動手能力

德國的幼兒教育主要是為了將來的獨立做好準備。

生活自理是德國幼兒教育的重心

不論老師或家長都非常有耐心,

願意等待、陪伴孩子慢慢學習生活自理,

不會因為趕時間、嫌麻煩,就剝奪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

德國學校要求孩子在學校跟大家一起吃早餐和午餐,

除了孩子要學會自己吃東西,

不管是用手、用湯匙、叉子,

總之要自己想辦法將食物送進嘴巴裡。

德國幼教特別注重情境教育

包括生活周圍環境、不同的單位機構、大自然環境,

會通過設計各種活動,讓孩子體會,

形成社會集體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

他們會帶著孩子去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

學習遇到壞人如何處理,了解到警察是用來做什麼的。

他們會帶孩子參觀郵局,

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達郵局,又怎麼被投遞出去。

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

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長什麼樣子。

孩子們會去商店,學習怎麼用錢買東西。

德國的幼兒教育也很注重社會常識,

比如:

不允許暴力,珍惜環境、資源,

愛護小動物,不大聲說話等。

他們還非常注重孩子的動手能力。

1歲多的孩子,只要開始去幼兒園,

就得跟著大一點的孩子,一起動手作烘焙、

一起動手整理教室擺設、甚至一起修玩具!

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參與許多手工製作活動,

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學習做具體的事情。

透過這些活動,孩子們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掌握基本勞動技能,

包括:

整理家裡、房間、做飯等,

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一些儀器使用。

如:烤箱、洗衣機,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

給孩子機會,進行模擬練習,經過漫長的探索和改進,

孩子們快樂地成長,學會做很多事情,

他們把教育融合在玩耍、情境中。

5、不設限孩子,給孩子最大自由,讓孩子從中學習選擇與負責

德國人認為:懂得做選擇比乖乖聽話來得重要。

人生就是經由不斷地選擇而來,

因此學會替自己做決定很重要,

而它更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能力。

對此德國在孩子進入學齡前階段時,就開始讓他們練習為自己做決定。

德國幼兒園多數並沒有教學進度這一件事,

孩子可以自行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

每天孩子都在不斷的練習如何替自己做決定。

例如孩子每天到幼兒園後,

就是所謂的晨間暖身時間(morning circle time),

東方的老師通常會決定今天要做什麼事,

如:選擇什麼樣的音樂?什麼遊戲?閱讀什麼故事書?

可是德國老師卻從不硬性規定孩子一定要做什麼,

而是一個非常有耐心的引導者,

給予孩子不同的選項,讓他們自由決定自己今天想做什麼。

儘管孩子一開始懵懵懂懂,自己都搞不清楚想要做什麼。

但是德國老師並不在意,

因為他們深知孩子總會在不斷地練習後,

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喜好,然後做出他們心中所想要的決定。

同樣的,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上,

德國老師也從來不強迫孩子要吃什麼、要把東西全部吃完。

德國學校要求家長每天準備新鮮的早餐、

午餐給孩子帶到學校,也要求餐點必須要營養均衡、

不能是市售零食、餅乾,可以帶牛奶、水果,但不能帶果汁。

簡單地說,他們要求家長為孩子提供健康營養的餐點,

然後就把"吃飯"這件事,全權交給孩子決定,

包括他要吃什麼?不吃什麼?要吃多少?

都由孩子自己決定,老師也從不會過問孩子吃了多少?

當然更不會要求孩子把便當吃完。

閨蜜給女兒做的便當

早餐30分鐘、午餐30分鐘,時間一到,

老師就要求把餐盒收起來,不能再吃了。

餓了?那就等下一個用餐時間吧。

這招對挑食,或者不好好吃飯的孩子特別有效。

讓孩子做決定背後的意義,不僅只是讓孩子能擁有足夠的機會,

進行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

更能幫助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的意見是重要的,

這能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也能慢慢學會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

6、注重溝通與社交

德國人認為:”溝通與社交能力,比天份更重要”。

東方教育很擅長培養一流的人才,考試成績無人能及,

可是為什麼科技表現卻落在德國之後?

這是因為儘管我們是最強的”一盤沙”,

可人家卻是”一支軍隊”,

而從”個體”到”團隊”,靠的就是溝通與社交。

所以德國的學前教育特別注重這一點,

在上小學前,如果老師覺得孩子的溝通、社交表現得不是很好,

甚至會要求孩子參加學校下午加開的溝通、

社交輔導課程,確保孩子在上小學前,

能有獨立溝通、跟大家好好相處的能力。

德國人從小就教育孩子如何跟社會相處、

如何跟大人對話、如何適切的表達自我的需求與想法,

所以就算到了一個全是陌生人的場合,

也能很快地融入、並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

德國人相信,少了溝通、不會社交,

就沒有”團隊”,也就談不上成功。

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最後幫大家劃個重點,

吸收德國教育的精髓:

1、 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德國人無論是做事還是看待問題,

都非常有主見,這歸功於從小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德國的幼兒園,老師會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

選擇自己要不要午睡?要不要把玩具借給別人?

但是同時,孩子會從中學習到:

如果不午睡,下午可能就會因為想睡覺,

錯過其他有趣的活動時間;

如果老是不想跟別人分享玩具,別的孩子也可能這樣對自己。

平時德國的家長也從生活中這樣訓練孩子,

例如帶孩子去玩具店時,在給他的預算內

讓孩子自由選擇他想要的玩具,家長不會干涉。

讓孩子自己作主,才能培養孩子有主見;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

2、自己穿衣吃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理能力是學習的基礎

餓了要吃飯、冷了要添衣服,是人的本能,

所以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德國幼兒園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像吃飯、穿衣服這樣的小事,老師總來不會代勞。

德國幼兒園的早餐時間一到,老師就會跟孩子坐在一起吃飯,

而老師是真的自己在吃飯,

不是在幫孩子餵飯、遞水、監督孩子有沒有好好吃飯。

德國幼兒園都有為孩子準備一人一個儲物櫃,

裡面有家長準備好的替換衣服、帽子等,

每天的戶外活動前,如果外面太陽大,

孩子要自己去拿自己的帽子以防曬;

如果天冷,要自己去拿外套穿上;

如果玩水把衣服弄濕了,也要自己去拿替換衣服換好。

讓孩子自己完成生活自理任務,除了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也能讓孩子知道,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就一定自己完成。

3、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德國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有很大的空間

跟自由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另一方面,

他們也會不斷提醒孩子:

做出決定之前,要多多思考,

然後做出決定後,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說:小小孩常喜歡玩土、玩沙、甚至玩昆蟲!

閨蜜說她就見過孩子班上的一個同學,

手裡玩著一隻螞蟻,因為還是什麼都喜歡放嘴裡的年紀,

閨蜜非常驚恐,擔心地問老師:”他不會把螞蟻放嘴裡吧?”

沒想到老師輕鬆地說:

”沒事,別擔心,讓他玩。螞蟻沒有毒,

就算他把螞蟻放嘴裡,只要他覺得不難吃,就讓他試試!”

這對東方父母來說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轉念一想,很多時候,

與其父母在耳邊叮囑半天的”老人言”,

不如讓孩子真的摔一跤”真正吃了虧” 的經驗教育有效。

東方家長喜歡無論大小事都幫孩子做決定,小

到穿什麼衣服?大到學什麼才藝?

上什麼學?找什麼工作?完全不考慮孩子喜不喜歡,

這樣不僅讓孩子不能獨立、也無法學習負責,

畢竟所有的決定都是別人幫他選的,

不是自己選擇的,要怎麼說服孩子為家長的選擇負責呢?

我們可以站在給孩子出主意,但是不幫他們做決定,

並給孩子爭辯甚至頂嘴的機會,這樣才能了解孩子心中真正的想法。

只要不會危急性命的事情,讓孩子有更大的空間、自由發揮,

並且讓他承受做的決定的後果,

不要捨不得孩子可能會受一點挫折,只有透過這樣的學習,

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為自己的選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來源: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