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故事很有意思:
#日本愛媛縣的一所小學校進行了一次“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內容是:在學校養殖“偏口魚”的體驗課程。
#學生們面對從小魚苗一點點養大的魚會吃得下去嗎?
#小學生們從這次的“生命教育”當中,學習到了什麼?
為期半年的“生命教育”
日本瀨戶內海以南的愛媛縣,是日本養殖偏口魚的大縣。
就在愛媛縣內,這個偏口魚出產量最大的三瓶市內的一所小學,
對學生進行了一次頗為震撼又非常殘忍的“生命教育”。
10條在學校裡一起養了半年的偏口魚最終會何去何從?
最終的決定權,在把它們當寵物養大的學生們手裡。
學生們需要做的是每天給它餵食、清潔魚缸、悉心照料。
然而就在去年10月的時候,其中的一條魚突然死掉了。
其中一位學生回憶起來當時,一臉悲傷的表情說:
“它死的時候身上有血,好像是生病死的。一直都好傷心。”
眼看著預定半年商量出結果的日期,越來越近。
去年12月的時候,全班同學圍繞著:
“等它們長大了之後怎麼處理?”展開了第一次的討論。
根據預先做的調查,42個學生當中:11人支持吃掉、
21人堅持不吃、不知道怎麼辦的有10個人。
在這其中多半學生的想法是:“還是把它們送還大海比較好吧。”
支持吃掉它們的學生:
“我們支持等到最後天那的時候,吃掉這些魚。”
“所以我們爭論的點在於,究竟怎麼吃比較好。”
“我們想的是1.做生魚片2.炸著吃3.烤著吃三種。”
而且充分發揮了日本人照著一個點使勁鑽研的特點,
分解說明了具體怎麼做“生魚片”的方法。
材料、道具、操作方法全部都很詳細的寫了出來。
而且還有自製的圖解影片。(給跪了)
就在“支持吃掉”的學生們發言之後重新做調查,
支持吃掉它們的人數從11人變成了19人… …
說起來“支吃派”太會做宣傳工作了,
從花式美食的角度去解構,誰能扛得住啊。
於是第一輪的交換意見開始了。
支持吃掉它們的學生:
“我支持吃掉它們。”
“我之所以支持吃掉它們,是因為它們本來就是養殖的,
如果送回大海的話,會無法適應環境就那麼死掉了。”
“與其像是“做善事”一樣把它們送回大海,還不如我們吃掉好了。”
堅持不吃的學生:
“我覺得有必要把它們送回大海。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把它們送回去的話,
其實是給在大海裡偏口魚的總數做貢獻。”
既不支持又不反對的學生說:
“我覺得與其吃掉或者送回大海,還不如賣給別人怎麼樣?”
“我們既不用做決定,又能靠這個賺到錢。”
真的是每種想法都很有意思,而不是單一的思想和結論,
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很值得被尊重。
5年級1班的班主任:
“其實我覺得最終究竟是吃掉,送走還是賣掉都不重要。
而是學生們從這件事當中學到了什麼,
開始願意去思考,去想辦法討論並解決問題。”
“其實聽很多種的意見,對於現在的學生們非常重要。”
“它們需要在各種不同的聲音當中,找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新的學期… 臨近下決心的那天
就在各種意見的交錯之中,學生們迎來了新的學年。
兩週沒見自己養的寵物魚的學生們在魚缸前說:
“小偏,今年也請多多關照。”
“哇,你們已經都長這麼大了!!”
寵物魚的命運何去何從?
一個假期過去,就在得出最終結論的這天,
支持吃掉它們的學生人數漲到了35人,堅持不吃的人還有9個人。
這時候換成了雙方提問的環節:
堅持不吃的學生問:
“把自己養大的這些魚都吃掉的話不會心有不安嗎?”
支持吃掉它們的學生回答:
“內心會有不安,但就算是你把它放回大海,
要是被更大的魚吃掉的話,你心裡就會好受了嗎?”
就在這個時候,
堅持不吃的學生當中有個人提出這樣的意見:
“我們把它們送去水族館,會比較好的吧。”
另一位支持送水族館的女學生也附和說:
“我也覺得送去水族館會比較好。
因為我們送去水族館的話,
到時候只要去水族館就能看到它們還在那邊活著呢。”
日本養殖振興會的工作人員說:
“其實呢,說到我們印像中的水族館其實並不是這樣美好的。”
“水族館的魚其實有很多在死掉之後,就被替換掉了。”
“在光線的背後,其實有大量的魚死掉了。這是現實。”
感覺就像是被告知“這個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一樣,
學生們聽到之後都是臉“我是拒絕的”表情。
進行到這裡,
支持吃掉的學生上升到41人,堅持不吃的還有3個人。
但是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學生們親手養了半年的“寵物魚”,
最終將會成為自己的盤中餐。
這時班主任對這次的結果進行了總結:
“最後,大多數的人選擇了吃掉它們。”
“也就是說,我們自己養大的魚要被我們吃掉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一起來面對這個結果了。”
在下定決心之後,學生們都來到魚缸前跟它們告別:
“魚魚— 拜拜。”
“那一天”…
就在第二天迎來了最終的結局,那就是吃掉這些魚。
半年的培養,它們都長到了30釐米的長度。
這次操刀料理的是之前養殖振興會的工作人員。
“好的,大家請先閉上眼睛、雙手合十。”
“我知道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跟魚兒們說,請好好的跟他們告別。”
“懷著感激的心,我要開始處理殺掉他們了。”
當菜刀切入魚的瞬間鮮血四溢,有的學生被嚇到摀住了眼睛。
學生們全神貫注的,心情又非常複雜的看著料理人的操作。
“其實偏口魚並沒有人類的痛感,當下的反應只是想要逃開。”
隨後這些魚都被這位工作人員切成了一塊塊的魚片。
學生在品嚐之後說出的話是:“好吃。”
“原本還覺得它們被殺掉太可憐了,但想想就還是養殖的魚。”
“一開始覺得太殘忍了,但後來聽說它們沒有痛感之後,
才覺得心裡好受一些了。但其實,我還是覺得殘忍。”
養殖振興會的工作人員:
“大家覺得魚的生命都去到哪裡了?”
學生們:“在我們的身體裡。”
“是的,在自己的身體裡,也在你們的心裡。”
“你們要明白的是生命的重量。”
“有些生命一定都是有意義的,同時我們還是要明白的是,
我們日常是要吃東西,靠著吸收能量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命。”
“這一點請不要忘記。”
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
我們的生命是建立在無數的生命之上,人生要不忘感激之心。
“這堂課讓學生們真正明白了,生命的重量。”
通過這半年的時間和體驗,
讓學生們早早就意識到了生命的重量和生存的意義。
相伴的意義並不僅是記憶而已,它以各種形式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有些東西,越過困難,才能看得更明白。
整個教學的過程也不是給學生們灌輸單一的觀點或者結論,
這也讓這些學生們培養了獨立思考和觀點的交換與碰撞的做事方式。
所有觀點都值得被尊重,最後的結果也欣然接受。
這就是生命,很溫情卻又殘酷。
忽然想起來他們吃飯前那的句:“我開動了。”
言語之中,充滿了對生命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