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顧的父母都是農村人,沒什麼文化,一直以來對小顧的教育方式就是非打即罵,吼叫呵斥什麼的更是家常便飯,這給年幼的小顧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陰影,也讓小顧暗暗發誓,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和孩子好好說話,再生氣也不能吼孩子。

然而,小顧低估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在有了女兒後,一次又一次地「破功」,每次邪火上頭都會控制不住自己,每次火發完了之後又會非常後悔,就這麼徘徊在發火——後悔——發火的怪圈中,難以自拔。


直到有一次,小顧在吼孩子的時候無意中看到女兒含著淚水的恐懼表情,一時之間呆若木雞,終於痛下決心,叫老公監督自己,每當想發火的時候就先去用冷水洗臉,直到平靜下來再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絕對不用吼的形式;從那以後,小顧發現女兒臉上笑容越來越多,做事情也更有自信了。

小孩子不懂事,經常會做出一些錯事,而媽媽是和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也是見證孩子犯錯最多的人,因此難免被惹怒,而在憤怒之下就很可能會吼孩子,甚至會打孩子。


大家都能意識到,經常吼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玉不琢不成器」雖然有道理,但我們「雕琢」孩子也不該用語言暴力甚至肢體暴力的手段,不然不僅起不到設想的教育作用,還會害得孩子身上出現難以糾正的缺點。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2種「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自己哦!

1、膽小怕事,缺乏安全感


經常吼孩子的父母,在家裡往往都是比較強勢的,父母強則孩子弱,經常被吼的孩子往往會在家中處於弱勢地位,畢竟如果孩子真有強勢的勇氣的話,就不會是單方面的被吼了。


長期處於弱勢地位,孩子會漸漸產生「家裡並不安全,隨時可能被吼」的認知,或許不會在嘴上說出來,但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騙不了人的。

一般來說,一個人安全感最高的地方就是家裡,而如果在家裡孩子都缺乏安全感,那在外面就更甚了,因此往往表現得膽小怕事。


2、溝通、社交能力差


一個被父母「吼大」的孩子,往往也會形成「吼叫才是正確的交流方式」等錯誤認知,並將這些認知用在社交中,顯然這並不利於溝通、社交。

那些總是被吼的孩子,通常也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稍不順心就會大吼大叫,令人生厭。

有理不在聲高,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更多地講方法、講道理,可不要總是吼孩子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