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家長,你曾經因為過度壓迫孩子、或者太少督促孩子而後悔嗎?或者,回想你的童年時期,你覺得爸爸媽媽過度壓迫你,或太少管教你嗎?

美國國家廣播電台(NPR)「如何養育一個『人』系列」(#Howtoraiseahuman)本月向聽眾們邀稿,收到許多迴響。從這些自我剖析,看得出來,這一輩的家長教養方式深受上一代影響:如果上一代對於孩子課業逼得過緊,有切膚之痛的子女當了家長後,則會採取較開明的教養方式。這些回應給與身為家長的你我許多省思:

不問孩子志向只求功名的父母

「跟許多在印度長大的女孩家長一樣,我父母期望我成為醫生。中學時,我承認我不喜歡生物,我討厭當醫生,我不想動手術。他們回答:不想當醫生?那就當工程師!就是這樣!」一名女性回憶,自己父母從不考慮她也許有其他的興趣,「現在我支持我女兒成為任何她想成為的角色,不論那是什麼,」她表示。

這樣的思維,出現在華裔父母身上,更多了重男輕女思維。一名聽眾投書:「我是美籍華裔第二代,我有3個弟弟妹妹。我父母不會幫我看功課,因為我是女生。另一方面,他們對弟弟很嚴格,因為他是家中的第一個男孩,有責任把書讀好。」她提到,自己的弟弟壓力很大,雖然喜歡木工,但是爸媽不支持。「我真希望父母能看見弟弟的長處。現在我有兩個孩子,我盡量去發掘他們的優點,」她說。

對孩子心理匱乏無所察覺的父母

一位匿名聽眾回溯自己小時候,喜歡閱讀和寫作,3年級時就被分到資優班。但是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數學跟不上資優班其他孩子。雖然父母本身也是老師,但他們對此狀態並不了解,只會說:「怎麼會這樣呢?你那麼聰明!」他被扔在資優班裡繼續靠自己掙扎。直到高中,他得了考試焦慮症,上了大學看到數字還會害怕。「我只希望曾經有個人給我機會,給我幫助,家教或者什麼都好,而不是被扔在資優班靠自己掙扎,」他寫道。他最近捐款一個免費的數學學習計劃,希望幫助和他類似處境的人。

另外一名聽眾表示,自己是個學業優秀的學生:「成績平均積點4.0(美國學制中的全科滿分),課外活動表現優異,得到大學全額獎學金,」他的親身經驗令人心疼:「我在不為人知的地方掙扎:我的社交技能很差,8年級以後就沒有朋友。但媽媽叫我不要分心交朋友,只要專心把科展做好,科展得獎就能保證我申請到好大學。」

這名聽眾坦承,雖然至今自己仍不擅與人相處,而且對於花時間遊戲、看電視感到罪惡,但幸運的是,他對自己的匱乏有所覺察:「現在我有一個兒子,我刻意為他挑選一家沒有作業的私立學校。我希望他能享受人生,休閒娛樂沒有什麼不對。」

轉捩點在自己

要能扭轉這類負面影響,避免複製或遺傳,轉捩點在於父母親自己的覺察。一名回應者因為自己是資優生,無法理解兒子為什麼總是學不會:「我差點毀了我的兒子⋯⋯我用碼表計時,逼迫他連續練解題,長達好幾個小時。結果他5年級時,數學考試不及格,我整個人都崩潰了,」讓她發現自己犯下嚴重錯誤的,是孩子嚴重憂鬱,逢人就說自己很笨,「我終於明白我才是問題的所在。我向兒子認錯,並對我女兒(我兒子的妹妹)改用鼓勵的策略。我再也不向他們施壓。幾年後他們都順利上了大學。我很欣慰。」

「親子之間的關係和壓力,就像鐘擺一樣,」一位母親形容。她和先生來自於印度,成長過程中沒有感受到父母太多的課業壓力,原因是,他們的父母親曾經受到祖父母的高壓管理,親子關係甚至已瀕臨破裂。「因此我現在對於孩子的課業,會多一點要求,比我父母親當年對我更多一點,」她說。孩子因此抱怨媽媽管太多,她明白,孩子對自己的下一代,應該會採取比較寬容的教養態度。

每個人都曾有當子女的經驗,輪到你當爸媽時,什麼才是最好對待子女的方式?親子關係和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自己心中的那個天秤才明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