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中醫治糖尿病經驗
南方健康科學 2019-03-27 14:18:10
唐宋教授是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國家級名中醫,第四批、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從事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四十餘年,建樹頗深。現將唐老治療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病”)中消症的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傳統理論認為,消渴病屬氣血津液病證,病機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位在肺、胃、腎,分上、中、下三消辨證論治,中消表現為多食易飢,口渴引飲,形體消瘦,大便乾燥或便溏,或伴有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症,有胃熱熾盛及氣陰虧虛兩種證型。唐老認為在治療消渴病的過程中,當從脾治療,重視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抓住脾失健運的主要病機,可三消兼治,提高療效。
辨證治療
1.脾胃伏火證
症見口乾多飲,多尿,乏力,消瘦,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胃瀉火,健脾養陰。
處方:生石膏(先煎)15克,知母、麥冬、生地、玄參、山梔子各10克,牛膝、防風、太子參各8克。
加減:渴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各10克,便秘甚加大黃4克,尿多加桑螵蛸、芡實各10克。
2.濕熱困脾證
症見肢體倦怠,胸脘腹脹,或食後飽滿,頭身困重,形體偏胖,心胸煩悶,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健脾化濁。
處方:法半夏、陳皮、茯苓、葛根、佩蘭、藿香、蒼術、薏苡仁各10克,黃連5克。
3.脾氣虛弱證
症見面色萎黃,少氣懶言,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肌肉瘦削,脘腹墜脹,小便淋漓不盡,或尿渾濁如米泔水,舌質淡,脈濡弱。治宜補中益氣,健補脾胃。
處方:黃芪、黨參、炙甘草各12克,柴胡10克,白術、當歸各8克,陳皮、升麻各5克,生薑8片,大棗5枚。
4.脾虛濕停證
症見多飲多食症狀不明顯,口乾,大便溏軟,小便清長,頭暈心悸,或有氣短,自汗,乏力,倦怠,嗜臥,口淡,食少,或脘腹滿悶,食後飽脹,舌體胖大,質淡,或有齒印,苔白膩,脈滑。治宜益氣健脾,利濕燥濕。
處方:太子參、白術、茯苓、厚朴、山藥、白豆蔻各12克,炒山楂、炒神曲、炒麥芽、陳皮、蒼術、甘草各10克。
5.氣陰兩虛證
症見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飲多食易飢,氣短懶言,心煩,手足心熱,心悸,失眠,動則汗出,尿赤便秘,舌紅少津或胖有齒印,苔薄或花剝,脈細無力或細弦。治宜益氣健脾,養陰潤燥。
處方:白術、茯苓、麥冬、玄參、葛根、生地、太子參、黃芪、山藥、五味子各10克,木香6克。
6.脾陰不足證
症見面白顴紅,虛煩,口乾,唇紅,厭食不飢或能食不運,大便干結或瀉下如醬,黏膩不爽,腹脹隱痛,口舌生瘡,舌干紅,苔少無津,脈細數無力。治宜甘潤養陰,健脾生津。
處方:太子參、白術、茯苓、蓮子、山藥、炒白扁豆、薏苡仁、麥冬各10克,砂仁6克。
7.脾陽不足證
症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腹脹喜暖,泛吐清水,食欲不振,或食後不易消化,喜熱飲,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處方:乾薑、黨參、白術、茯苓、桂枝、山藥、山萸肉、甘草各10克,制附子6克。
以上處方用法均為: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來源:醫藥星期三
編輯: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南方健康科學”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