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哈弗大學教授的研究發現在幫媽的朋友圈裡刷了屏。文章指出0到4歲時的大腦發育程度可以達到成年人的75%到80%,而25歲之前的成年人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可見腦部發育有短暫發育黃金期,也有漫長的成熟期。
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各種增長身高的鈣片、營養品。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至於學習好壞就順其自然,認為孩子如果是學習的這塊料自然就學習好了。另一些家長會給孩子請家教輔導同時會給孩子買核桃、聰明寶增進孩子大腦發育。家長這樣做往往效果不大,原因即使家長錯過了孩子腦部發育的黃金期。很多家長會好奇,0至4的孩子除了母乳和奶粉,別的也不敢給孩子吃啊,那還能怎麼辦?就眼睜睜的看著孩子錯過腦部發育的黃金時期嗎?
當然不是!大腦作為我們人體的中樞器官,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語言和行為能力,智商高不高,關鍵看大腦。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家長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在哈佛教授丹尼爾·西格爾的研究中,為我們分享了八種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用擁抱安撫哭鬧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哭鬧是家常便飯。如果孩子受了委屈,有耐心的爸爸媽媽們會抱著孩子講故事、買玩具、做遊戲;如果孩子是單純的淘氣,爸爸媽媽們可能會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並且反思自己的過錯。然而大多數人都忽視了3歲之前的孩子是可以用大腦來思考問題的。左右腦的分工不同,左腦擅長邏輯思維,右腦更擅長情感分析和體會。其實,三歲之前的孩子沒有受過專業的邏輯思維訓練,所以更多的是依靠右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因此,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積極的用擁抱來回應孩子,用情感介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建立情感的共鳴。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家長可以用理性的方法和孩子進行討論和溝通。這樣既可以幫助孩子緩解悲傷的情緒,還可以調動左腦,促進發育。
二、引導孩子學會複述
複述是指重複講述自己的所聽所見和所想。那麼複述到底有沒有必要呢?其實,引導孩子複述是為了讓家長、老師知道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而且還可以鍛煉孩子的口語交際和表達能力。
三、引導孩子學會控制
這裡的控制包括壞脾氣、糟糕野蠻的行為、無禮憤怒的語言等等。家長們最頭疼的就是帶孩子去商場,因為熊孩子的天性隨時可能會爆發。比如吵著買衣服、買玩具,如果家長不給買,孩子就會大哭大鬧。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通過合理有效的溝通,引導孩子控制上腦的脾氣和衝動,長時間的鍛煉可以讓孩子受益良多。
四、用正確發問代替強制要求
我們經常說「母命(父命)難違」,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孩子失去自我選擇和判斷能力。生活中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穿紅色還是黃色的衣服?吃米飯還是面?喜歡褲子還是裙子?這是因為孩子的上層大腦可以引導孩子的情緒,多用疑問句來詢問還可以鍛煉孩子思考後果、考慮周圍環境和他人感受的能力。
五、調動身體的活力
很多家長過於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輔導機構。身體經常處於久坐中,也會使大腦反應變得遲緩。家長帶頭為孩子減負,用微笑、深呼吸、鍛煉身體的方式促進大腦的發育。
六、及時幫孩子緩解不安的記憶
不安的記憶是指孩子在大腦深處將危險的、不愉快的負面經歷集中存放,並且影響下一次的活動。當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得特別反感和排斥時,家長應該主動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緩解負面情緒和記憶帶來的傷害。營造健康快樂、輕鬆的腦部記憶環境。
七、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
大腦會對周圍的環境和人做出反應,影響主體的情緒。情緒或好或壞,影響食慾的同時,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如何正確形容情緒?試著加一個「感覺」的前綴。因為「感覺」這個詞是暫時的,可以給大腦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只是感覺有點不開心,一會兒就好了」。
八、重視親子時光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一個人孤獨的時候大腦很容易胡思亂想,而適當愉快的社交活動可以幫助大腦轉移注意力。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親子活動來幫助孩子得到愉快和安全感,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