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應打好什麼樣的基礎?學校和老師應該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今晚,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北京市中關村一小校長、特級教師劉暢怎麼說↓↓↓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從教三十餘年間,我不斷地拷問自己: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在人生的第一個起點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要著力讓學生打好什麼樣的基礎?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應當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穩腳跟、服務社會的人才。那麼,什麼是社會需要的人才?我想,應當是有獨立的學習、思考能力,能夠問為什麼,並且能夠獨立地尋求問題答案的人。

因此,從小學階段開始應培養孩子的思考與創新能力,做自己成長的主人,清楚地認識自己、分析自己,自主設計成長方向,自主選擇成長之路,實現自我,並客觀公正地評價自我。

教育者

要真正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

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傳授孩子知識和教會孩子做人。知識,不僅僅是課堂上習得的知識,還應該有課堂之外的知識整合;不僅僅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固有的知識,還應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的知識。做人,應當做一個大寫的人,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對自己的行為與生命負責的人。

如同自然界中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社會中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作為受教育者的個體,在天分、個性、潛能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教育首先必須承認、了解、關注這種差異,並真正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為這種差異營造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開發個體潛能,不斷滿足差異。

教育者

要給孩子充分成長的空間

教育者要信任學生,給孩子充分成長的空間,放手讓他去做,去體驗,無論成功或失敗,給予他們適當的保護幫助與激勵。

做自己成長的主人,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狀態,這不僅僅是對學生,對教師亦如是。教師成長是一所好學校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標志,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

是學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在於教師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不斷充實與提高。

因此,我為教師的自主成長搭建了各種各樣的支持性平台。夢想成真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因為有這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切的困難都甘之如飴,因為有這一個個生命拔節的感動,所以一切都要感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