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學藝術,後成為當今世界最有聲望

和野心的超寫實雕塑家,創作出各種逼真的雕塑作品。

他的雕塑作品,比真實的人體還要逼真,

皮膚、毛髮、表情、肢體的細節簡直無可挑剔。

老人的皺紋、臉上的毛孔、眼睛裡的血絲、皮下的青筋,

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這些巨大的作品中。

幾乎令人聽見呼吸,但同時它們扭曲的形狀,

又令人感到壓抑窒息,具有視覺與心理上的震懾力。

Couple Under an Umpella,2013年

來自澳大利亞的超寫實主義雕塑家Ron Mueck(讓·穆克)

1958年出生於墨爾本,父母為德國移民,父親是一名製作玩具的匠人。

或許是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從未受過正規藝術訓練的Ron,

因為熱愛,完全自學成才,不斷完善他的各種雕塑技巧,

終成雕塑界一枚耀眼的明星。

Ron Mueck所擅長的寫實雕塑技巧,

雖在20世紀就日趨沒落,但在當代藝術的架構下,

他開拓了超寫實主義雕塑的領域,

作品的尺寸及規模與傳統雕塑有著巨大的差異,使得他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

而在雕塑之外,Ron Mueck幾乎沒有生活。

相對於更流行的觀念藝術,雕塑簡直像老古董一樣。

對於Ron Mueck而言,雕塑的創作過程,可以用“幹活”來形容。

Big Man,2000年

做雕塑需要不停地,打磨、拋光、上色,

然後把毛髮一根根地,嫁接到身體上。

有時甚至像個機器,重複著同一個動作。

In Bed,2005年

“享受莫大快樂的前提,是必須承受莫大的痛苦。”

用Ron Mueck的話來說,做雕塑有太多限制,

可能你想做的很多東西,到最後都實現不了。

但有時候正因為有著這種限定,或者限制,

它在無形中逼迫了一個生命的潛能,激發了你。

就像我們叛逆一樣,令人成長。

Two women,2005年

對於一個藝術創作者來說,創作的過程,

並不能讓他變得更慰藉或者安寧,

但是當他真正無法創作時,他就會陷入不安和恐懼。

所以在雕塑這一行,Ron Mueck一幹就是幾十年。

即便是枯燥的創作,他也一直在試圖在作品中,

打破“限制”,加入“叛逆”。

Mueck,2001-2002年

他用無比的毅力,去創作這些完美又精確的超寫實作品,

他也會在創作過程中,邀請觀眾近距離觀察他的作品,

檢查頭髮、皺紋等有無瑕疵。

他對真實的追求,有古典精神的痕跡,

這“真實”超出了真實本身,以至於真實得讓人難以接受和懷疑。

Extraordinary Measures,2010年

他從不畫草圖,就直接把它們雕刻出來,

他幾乎不用模特,因為害怕被模特的形象束縛,像是在寫生一樣。

導致最後做出的東西,只是一個人體,找不到靈魂。

如同他說的那樣:“技術是為了表達情感,而不是只限於表面的技術。”

Young couple,2013年

他的人物和真實的人一樣,充滿感情,複雜而又單純化。

而Ron Mueck的雕塑主題,

一直圍繞著探索人類的整個生命週期展開,

涵蓋出生、青春期、中年、老年,

呈現人類生命中的衝突、矛盾和痛苦。

沒有誇張的大眼睛,沒有過於形式化的裝飾語言,

有的只是真實的人物表情、抒情的肢體語言,

傳達的是人物的真實情感,是沮喪,驚恐和深思。

Big Baby(巨大的嬰兒),

是Ron Mueck一件有血有肉非常逼真的作品,

很多年輕的父母帶著自己的小孩參觀,

為的是讓小孩了解自己剛出生時的模樣。

Big Baby,2006年

Ron Mueck還將自己的創作,

視作理解自由、抗拒腐朽、抗拒平庸的一種方式。

因此他的作品,常常散發著個體純粹的本能,而且表現出極強的超越性。

Woman with shopping,2013年

這使得我們不禁感嘆,

他那極具震撼力的怪異作品風格,還有他對事物的執著。

Standing Woman,2008年

信念有時會在堅持中創造奇蹟,

可以使匪夷所思的東西變成現實。

做出一個決定並不難,難的是付諸行動,並且堅持到底。

憑藉著幾十年來對夢想的熱愛與堅持,

Ron Mueck創作於1999年高度5米的Boy(巨大的男孩),

在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上,一經展出即引起轟動,

如今屹立在丹麥當代藝術博物館(ARoS)中。

Boy,1999年

理想是帆,堅持是槳。

成功根本沒有什麼秘訣可言,如果真有的話,

那就兩個:

第一個是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第二個就是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看第一個秘訣。

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吃驚的成績。

Man in a Boat,2002年

既然期望輝煌偉大的一生,那麼就應該從今天起,

以毫不動搖的決心,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憑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創造自己與人類的快樂。

來源: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