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章子怡你見過嗎,

有魚尾紋,有雀斑,

臉上也有了下垂的痕跡,

儘管歲月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

但是骨子卻流淌出,

另外一種味道的美——

素雅樸實、淡定從容。

這張照片的掌鏡者是

被譽為時尚攝影界“魔力詩人”的

德國著名攝影師Peter Lindbergh,

當別人在追求對畫面和人物過度修飾時,

他卻尋求捕捉攝影對象的個性與靈魂。

1944年,Lindbergh在德國杜伊斯堡出生,

從小就熱愛美術的他,

曾就讀於柏林美術學院,

十多年的藝術熏陶,

給了他日後在攝影創作上無限的靈感。

1973年,27歲的Lindbergh,

以廣告攝影師助手的身份第一次拿起照相機,

那時的他,

大概也沒有想到這將成為終生事業。

一個偶然機遇下,

一位編輯向時尚雜誌《Stern》推薦了

Lindbergh來完成一組敘述性攝影。

沒有料到,這組照片一經發行,

不但成為了《Stern》的經典,

而且引起了當時時尚界的轟動,

從此,Lindbergh正式與時尚雜誌結緣,

他的作品不間斷地登上包括

義大利、法國以及美國版的

《VOGUE》《W》《New Yorker》

《名利場》《Stern》以及《滾石》

等各大著名時尚雜誌。

Lindbergh的作品中,

三分之二是黑白風格,

散發出未經修飾的自然情緒。

他說:“使用黑白攝影對創造非常重要。

每次我試圖用彩色拍攝她們,

她們的美麗近乎完美,

結果看起來卻像是一個糟糕的化妝品廣告。

有了黑與白,你就能真正看清他們是誰。

《美國攝影》這樣描述他的作品:

"Lindbergh的作品最重要特性就是直白。

模特在他面前總是那麼坦然和真實,

這是一種令人驚訝的真實,

因為時裝攝影也可以如此

沒有人工與虛飾的成份。"

儘管身處時尚圈,

但在Lindbergh的鏡頭下,

沒有光彩閃亮的“明星”,

熱衷於捕捉模特們原始而純粹的美好。

他說“時尚攝影師

應該為當代男女的形像做出貢獻,

以反映特定的社會或人類現實。

今天的商業是多麼的超現實,

修飾了生活的所有跡象,

修飾了臉部本身的真實面目。”

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明星

不一樣的一面。

曾經張狂、性感、

眼角眉梢都寫著叛逆的安潔莉娜・裘莉

在他的鏡頭裡變得理性且優雅。

大滿貫影後茱莉安·摩爾

不再是一幅妝容精緻的模樣,

已經不再緊緻的肌膚,

凌亂的長髮,

卻沒有感覺邋遢,而是感覺真實。

艾瑪·華森,

卸去高傲和精英的氣場,

那份坦蕩,那份自信,

卻仍是與生俱來的氣質。

鄔瑪·舒曼,深邃的眼眸,

比當年昆汀電影中那個靈動的女孩兒,

更有故事。

老戲骨海倫·米蘭

1945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經74歲了,

但一個回眸仍然震懾人心。

他從不熱衷展現明星年輕貌美的光鮮一面,

而是喜歡捕捉他們不加修飾的真實樣子,

“我想要對抗那種關於完美

和青春的可怕執念。”

於是,他將鏡頭聚焦在那些未經修飾的臉上,

他說:“你可能從沒見過這些明星,

卸下防備後原始而撩人的姿態。”

鬍渣、皺紋、雀斑……

都成為他們鮮明而真實的一部分,

即使沒有白皙的皮膚和完美的身材,

卻依舊迷人,

情緒也更有張力。

他認為拍攝的本質,

審視每個人未經雕琢的靈魂

雖然身為時尚圈的攝影師,

衣服卻永遠不是Lindbergh作品的主題,

他的作品更多展現的是人物自身的魅力,

他的鏡頭下模特本人變成照片裡的演員,

用自身的魅力去詮釋什麼是時尚。

有人曾這樣評價:看Peter Lindbergh

的作品就像在欣賞一場紙上電影,

而他對畫面的處理也正像是電影一樣,

小鎮、公路、工廠、空無一人的露天電影院、

舊車站、舊商店、遠遠的加油站……

藉由全景、中景與特寫的轉換,

凝聚出一種疏離與詩性的狀態,

即使是靜止的畫面,

都彷彿可以聽到風的聲音,

感受到空氣的噪動,甚至聞到一種氣味。

一個人最高級的美,

是來自靈魂散發的真實,

而Lindbergh正善於捕捉這份真實,

褪去矯揉造作,濃妝豔抹,

只剩直白、沉著和簡潔。

Lindbergh堅持不修片,極簡感燈光,

他鏡頭中的美,不是膚淺的,

而是帶著質感和層次的美,

每一幅照片,

都充滿了意味深長的故事感,

也充滿了魔力般的詩意,

那些蛻下華美的真實,

閃現出極為動人的光芒。

“如果你太習慣於那些表面的東西,

靈魂之光還怎麼照射出來?”

——Peter Lindbergh

來源:toutiao